对家的执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3 16: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7:37
自古以来,我以为只有中国人对家的执念很大。后来才知道原来在西方也是如此。
想起之前看过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父亲深受宗教的毒害,他认为去学校上学就是*的阴谋。所以塔拉从小就未接受教育,十几年来一直遭受哥哥的暴力。她经常头被按到马桶里,大声呼喊被妈妈发现才得以喘口气。为了摆脱这样的生活,成年后塔拉通过自考大学开始接受知识。但是考取大学接受教育,这一举动也被父母认为是背弃家庭的行为。父母几次劝说塔拉放弃学业,回来帮助父母做农活。可是塔拉拒绝了父母,这更让他们之间的关系破裂。
对于塔拉来说,接受教育后的自己和父母在观念上完全没办法交流,读完博士后回去可能还要遭受哥哥的暴力,但她还是想要回到父母身边,想要得到父母的接纳。看到这里,我其实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这个家对于塔拉来说是如此痛苦不堪的回忆,她还是想要回去,即使她已经是一名剑桥的博士了。
后来看到撒贝宁的一段话,有了新的理解。他在乡下做节目时,一位母亲拿着棍子追着调皮的孩子,孩子边跑边哭,而妈妈边跑边笑。他说他看到这个场景一开始觉得很好笑,但是笑着笑着就开始哭了。 因为撒贝宁的母亲已经去世很久了。对于跑着的这个孩子来说这是个痛苦的时刻,但对于一个已经失去母亲的人来说这确实无比珍贵的回忆。
家是一个我们接触世界最初始的地方,而父母是带我们走向世界的人。在我们咿呀学语的时候,告诉我这是,,,这是,,,的人,最开始我们也是站在父母的肩膀去看世界。在我们进入了学校,接受了知识,周游了各国之后还想要回到家,是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父母都会离去。
我们这一生都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时时刻刻做出选择。但是人生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会后悔。那不如少留点遗憾,趁父母还健在,多花些时间陪陪他们。换个角度看一看他们的唠叨,也许在三十年之后定会是十分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