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老瓷手感差别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3 16: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10:52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比较的、动态的存在,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最终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取决于胎质及其瓷化度、胎体和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几个方面。
胎质不同,即使瓷化度、胎体和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相当,则其轻重感也决不相同,磁州窑、吉州窑都仿建窑的兔毫盏、油滴盏,器型、大小、釉色、纹路等都几可乱真,但其胎质不同、胎色不同、轻重更不同,所以只要手感到位,即使闭着眼睛光用手来区分,也绝对不会将磁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瓷器相互搞混,如果观感和手感双管齐下的话,当然那就更是万无一失。
宋代的胎质与元代、明代、清代和当代的胎质也都各不相同,因此,至少是从理论上来讲,历代尤其是今天的仿宋是徒劳的,不说别的,其比重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其轻重感自然也就各有不同。可惜的是,这方面系统研究几乎为空白,历代胎质及其衰变规律的数据几乎无案可查,否则的话,瓷器的辨假、识假、打假也许就可以容易和轻松许多,至少不会象现在这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也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
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无庸质疑,这里需要并具有极大的经验和体会的成分,但一定要坚决警惕并彻底防范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要不得,经验主义害死人,经验主义害死真。
对于古人总结的经验,如轻重适度者真,过轻或过重者假,宣德、康熙手头重等等说法,我们也只能用心地去体会,不可以机械地生搬硬套。
这里颇有些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意味,因为不仅是人们的手感本身就存有不小的差异,更因为人们作为依据和参照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也仅仅是无形的、记忆的、动态的和非标准的,而要以这些诸多不确定、非标准、非量化和随机性很强的感知因素去评判不同的感知对象,却要得出确定无疑而又完全一致的看法和结论,几率和概率自然也都非常之低。
换言之,手感尽管很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我们需要谨记和遵循的是,手感本身就是动态的感知和动态的平衡,以动态的感知去感知动态的事物,不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就将千头万绪、茫无所措也茫无所知。而这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就是靠经验和记忆形成并保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因人有异、异中求同、小异大同的包括轻重感在内的各种手感的感知、参照、对比、修正、判定和决断的体系和系统。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不断地补充、更新、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记忆中的这一体系和系统,尽最大的努力和可能提高其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区分力、辨析力和鉴赏力,在鉴赏、收藏或鉴定古玩的实践中少犯、不犯错误,少走、不走弯路。
2、干湿感。
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不同,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情况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却明显不同。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古瓷会出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瓷就都会出汗,更不是所有的古瓷就都必须出汗,也不是古瓷越古就出汗越多,其实,很多古瓷是都不出汗的。也就是说“出汗”与“古瓷”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认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古瓷的出汗与否取决于瓷器的年龄和衣着两个方面。
首先,瓷器的年龄是瓷器出汗与否的重要内因之一。依据笔者粗浅的体会,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瓷器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尽管200年以下和800年以上的瓷器都不出汗,但其手感的差异也是决然不同的: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干而润、虽干而滑、虽干而爽,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这里的涩、滞、燥与润、滑、爽并不是几个枯燥、干瘪、乏味辞藻的简单并列、叠加与堆垒,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不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是根本不可能深切体悟得到的。
其次,瓷器的衣着亦即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干或湿的手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我们约略地断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的“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其实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即使你把古瓷捧在手里已经有一汪水般的湿润感,但只要你放下古瓷,再看或摸你的手却都是干爽的。
瓷器干湿的手感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汗手摸新瓷照样干涩,干手摸老瓷同样湿润;把手沾湿了去摸新瓷也决不会滑爽,把老瓷烤透了再摸也决不会干涩。只有用心反复品味和体会,才能摸到干湿手感的路径。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老的瓷器(起码应在百年以上)不止是有着观感上形制和做工方面的圆润感、釉质和釉色方面的温润感、胎体和胎质方面的湿润感,而且手感上也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无论是玻化度高的还是低的,无论是脱玻度多的还是少的,无论是透明釉的还是乳浊釉的,无论是单色釉的还是多色釉的,无论是釉层薄的还是釉层厚的,无论是釉上彩的还是釉下彩的,无论是有文饰的还是无文饰的,无论是抚之若锦的还是摸之如玉的,无论是完整无缺的还是残破不全的,无一例外地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全都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