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03
三大海相盆地都经历了多期的改造,属于多期改造叠合型盆地。盆地的多期改造直接控制了三大盆地的多期成藏。以四川盆地开江—梁平地区为例,说明盆地多期改造对多期成藏的控制作用。
四川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板块拼合历史和陆内盆山运动*。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以互相叠加、复合或联合的形式作用导致了四川盆地复杂的构造面貌。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导致了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多旋回性,并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改造破坏起着关键性的制约作用,使盆地的成藏表现出多次生排烃和多次油气聚集成藏过程、油气藏多次被调整改造或破坏过程。
开江—梁平地区与四川盆地共同经历了多起的构造成藏旋回。
(一)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
该时期烃源岩均进入了生油门限,其中志留系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高峰。开江古隆起作为该区的构造高部位,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但是开江—梁平地区未发生构造作用,即未形成构造圈闭,因此,该时期液态烃类主要聚集于岩性圈闭之中,如长兴组和飞仙关组中的礁滩岩性圈闭,而且裂陷期的张性断裂开始反转,并向上扩展形成反转型断裂输导体,油气通过茅口组和石炭系不整合输导体从侧向向断裂输导体汇聚,然后通过断裂输导体向长兴-飞仙关组储集体充注,形成早期的原始古油藏。
晚印支—早燕山期的主要构造面貌为开江古隆起,是烃类的有利运移指向区,此时,在开江古隆起周缘的岩性圈闭中,多为油气聚集而成为早期的原始岩性古油藏,即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中,形成了环开江古隆起的油气富集带。
(二)中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
中燕山期,渝东弧形构造带中NE向构造已发育,而川东NE向断褶带中也已开始发育NE向构造雏形。龙门山和米仓山山前此时NE向构造也开始发育,如通南巴背斜。但是东侧的川东构造体系和西侧的米仓山构造体系此时还未传递至通江—仪陇南部一带,即未形成米仓山川东对冲带。NW向构造此时尚未发育。在该构造-成藏旋回中,干酪根和古油藏均发生裂解,且原油裂解完全,开始形成古气藏。川东NE向断褶带开始发育背斜雏形,早期岩性油藏发生较弱的调整,开始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和岩性气藏。渝东弧形断褶带发生断褶作用,NE向构造开始发育,因此对早期岩性油藏起着较强的改造作用,气态烃发生再次运移聚集,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和岩性气藏。
米仓山和龙门山前NE向构造开始发育,主要为褶皱作用,早期岩性油藏发生较弱的调整,开始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和岩性气藏。米仓山川东对冲构造体系未发生构造变形,因此,中燕山期仅只发生烃类相态的转变,即由油变为气,但是烃类未发生再次运移聚集,依然聚集于岩性圈闭中,成为岩性气藏。
(三)晚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
晚燕山期,川东北地区发生普遍构造变形,NE向构造定型。构造运动控制古油藏的化学改造和流体调整,该时期为开江-梁平海槽地区气藏发生普遍调整的阶段。但是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变形强度不尽相同。川东构造带中,变形最为强烈,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而龙门山和米仓山山前构造体系,断褶作用相对较弱,断裂密度明显小于川东构造带。米仓山川东对冲构造体系该阶段构造开始发育,主要为一些低幅褶皱,变形较弱。该构造-成藏旋回中,干酪根和古油藏继续发生裂解,为干气阶段,依然为气态烃类的聚集成藏。
川东NE向断褶带和渝东弧形断褶带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使得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和岩性气藏发生了强烈的调整改造,甚至部分古气藏被破坏,由于强烈的构造变形,可以形成大量的裂缝,即裂缝型气藏,如毛坝气藏,因此,该阶段的气藏类型有构造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岩性气藏。龙门山和米仓山山前构造体系的断裂褶皱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对早期古气藏的调整改造程度较弱,烃类将从一个圈闭再次进入另一个圈闭而聚集,气藏类型依然为构造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和岩性气藏。米仓山川东对冲构造体系的构造变形将使烃类从中燕山期的岩性圈闭进入构造圈闭中,发生弱改造,气藏类型为构造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和岩性气藏。
(四)喜马拉雅期构造-成藏旋回
喜马拉雅期,为川东北地区NW向构造发育的主要时期,在燕山期NE向构造的基础上,叠加了NE向构造,其中以大巴山山前的宣汉-万源构造叠加区、通江-万源构造叠加区和南江构造叠加区改造最为强烈。该时期,地层发生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但是干酪根和古油藏依然处于裂解阶段。新(晚期)构造运动及其控制的流体输导体系和岩性-岩相变化控制天然气的再富集和最终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