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7 10: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01:14
秋分过后,秋燥之气也越来越浓了。喉咙干,眼睛干,鼻孔干,嘴唇干,皮肤干,大便干……
于是,喝水成了此时最热门的 养生 仪式。人们给喝水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各种口号层出不穷:
但问题是,这五花八门的喝水*,经得起推敲吗?
01
每天8杯水,是神话还是笑话?
我们常常能看到,身边不少人恪守「每天八杯水」的规矩,少喝一口,心里就惴惴不安;甚至有事没事就端起水杯一顿猛喝,还生怕出现口渴这个「不利」的信号;还有 健康 专家和 养生 达人一个劲鼓吹大家有事没事多喝水……
讲真,喝水这事过犹不及,所谓「8杯水排毒法」,其实跟给自己下毒没什么区别。而且西方医学也早已对这个观点辟谣了。
2007年,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人们心中的「医学神话」,其中一篇讲的就是「每天要喝8杯水」。
该文章称,每天8杯水的说法,可能只是源自1945年美国食品与营养协会的一个建议「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 2.5 升水」。
但这个建议后面还补充了一句话,「平时吃的食物里已包含了大部分水」。也就是说2.5升不止是喝入口的水,还包括吃的食物中的水分。
你要是真的像打卡完成任务似的,每天咕咚咕咚灌2.5升水进肚子,别说什么排毒了,只能是膀胱受罪,闹笑话了。
那么,按照当代医学营养学的建议,实际上每天应该喝多少水呢?
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大家每天摄入1500~1700毫升的水,而且是在每天活动6000步的情形下,这就合理多了。
所以,如果你还是坚信每天八杯水强壮中国人,那最好换一个小点的杯子,200毫升的小杯就挺好,7~8杯水的量正好符合膳食指南的建议。
02
没事多喝水?喝出问题别后悔!
虽然「水是生命之源」这话不假,但并不是生命之源喝多了就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啊。
要知道,水也是需要消化代谢的,既然需要消化代谢,那就需要脏腑运化。这跟吃饭一个道理,再营养再贵重的食品,一要适合你,二要能被运化,才能真正滋养到你的身心。
要是不管不顾的多喝水,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情况,身体运化功能正常,阳气充盈,饮入的水会被代谢成尿液、汗液,然后通过增加排尿、排汗等方式排出体外,喝的越多,排的越多。
这样一来,既加重了胃肠、膀胱、肾脏代谢的负担,又会导致体内津液的大量流失,反可能导致干燥、上火的情况更加严重,真是得不偿失。
另一种情况,身体运化功能失常,阳气不够用,饮入的水既没有办法被有效代谢,也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水饮内停、湿邪积聚,搞得自己「一肚子坏水」。
久而久之,还会使人出现脸黑肿胀、头晕目眩、咳喘有痰、精神萎靡、心下胀满、消化不良、腹冷腹泻、肠鸣水声等表现,甚至出现心悸、抑郁、积液、肿瘤、关节肿痛、前列腺增生等问题。
那么「生病多喝水」呢?这个奇葩观点,在1800多年前就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批评过了:
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
那些不知晓疾病的人,只是听说喝水病就能自己好,有点小口渴就强迫自己狂喝水,这样酿成祸害的事例不知道有多少。
前些天一位女生在群里求助,虚胖,胃口极差,常年大便不成形,姨妈量少还有痛经,细问之下,才知道是雷打不动每天八杯水的忠实拥护者。
舌象是这样的:
舌胖舌淡苔薄白,舌面偏湿,还是花边舌。这脾胃又虚又湿的都成啥样了……那些指望着每天狂喝水就能强身防病、增强抵抗力的人,长点儿心吧!
03
脾胃寒湿?建议你喝点「汤」!
就像上面这种脾胃虚寒的舌象,其实不止是喝水过头的人会有,还有生吃果蔬的、断食瘦身的原因,不注意保暖、爱吹空调的人也很多见。
脾胃虚寒不仅表现在舌象上,还往往有这些症状:
那么问题来了,脾胃虚寒成这样了,要怎么才能让脾胃暖和强健起来呢?
仲景先师在提醒我们盲目喝水有害的同时,在《伤寒论》也给出了答案:理中汤。配伍也是大简大明的:只有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
其中,人参、干姜、灸甘草都是食药同源的食材,但白术燥湿之力大,有一定偏性,作为汤药用来治病好,但不宜作为日常饮用的小药茶。
所以中医老师以理中汤原方为基,把白术换成了茯苓,这样既能温暖脾胃,也不会太燥,做成小茶包,
方便脾胃虚寒的朋友日常也能冲泡着喝调理身体。
茯苓主要是祛湿之用,与偏燥的白术不同,茯苓的性子很平和,搭配干姜温中驱寒,就像上面出太阳暖暖的,下面又在清理湿气,专门给脾胃减负。
人参、甘草是补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气,脾胃的寒湿清理之后,就需要补充能量,让脾胃恢复健运。
理中汤进到虚寒的脾胃里,就像冰雪遇到热水一般,都化开了。喝1~2周,就能感觉肚子里有个小火炉在慢慢升起、肚子暖暖的、身体暖暖的。有些人胃口变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这些都是脾胃功能变好的表现。
还有一个外治法,也是专门对付脾胃虚寒的问题,来自南怀瑾老先生的著作《我说参同契》里的灸脐方。
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时挑一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不要小看肚脐,肚脐会吸收的。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 健康 ,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
04
《黄帝内经》里的喝水原则
既然多喝水怕伤,少喝水怕燥,究竟怎么喝水才对呢?其实《黄帝内经》里早就把答案告诉我们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内经的第一篇,讲的就是 养生 的大宗旨,里面提醒我们要「食饮有节」。显然,不仅吃要有度,饮也应当「有节」。
怎样才能做到饮水「有节」」呢?做到下面这五点就好:
不渴不饮
饮必温热
小口慢咽
少量多次
止渴即停
「不渴不饮」这四个字一定会让很多人疑惑,不是说等渴了再喝水,是身体极度缺水的信号,对 健康 非常不好吗?
其实,当人感觉到渴的时候再补充水分,恰恰顺应了身体的需要。这个时候,脏腑已经做好要运化吸收水分的准备了,这样喝进去的水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
整部内经,都告诉我们调治身心要顺势而为,而不是大家都照着固定死的指标去生活。毕竟很多时候,身体的本能比大脑形成的后天意识更加敏锐直白。
如果是一整天忙得想不起来喝水,或者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渴的话,倒是可以给自己设置几个提醒的闹钟,每隔3~5小时,就遵照上面的原则,让自己喝一些温热的水。
如果非要在一天当中选最佳的喝水时间,建议还是在上午九点到晚上七点之间,此时人气在阳,更便于水液的运化。
尤其是下午15~17点,膀胱经气血旺盛,喝水补水的话,这个时段最佳,可以适当多喝些。
06
渴了就喝喝了还渴,怎么破?
如果总是觉得自己口干舌燥、喝再多水都不管用,又该如何是好呢?
一种情况,不干而渴,单纯觉得口干皮肤干,但喝水多了又脾胃不舒服,还经常大便不成形,嘴巴黏黏的,痰多。这是人的阳气衰微,所饮之水无法化为津液滋润身体,反而会变成水饮痰湿滞留体内的缘故。
这样阳虚湿重的体质,上文我们提到的理中汤+脐灸法就能很好的调治。
另一种情况,是整个身心焦渴难安,不仅口干舌燥,还容易上火、便秘,手脚热,心情也烦躁。这是身体内火炽盛或阴津不足的缘故,熬夜、爱吃辛辣油炸、运动过量出汗过多等因素都可能导致。
这个时候,光喝水是是补不上的,有虚火要清,有燥热要润,还需要益气,让津液有能量去输布,最后得把肝肾补养起来,让身体的水源源不断。
针对这种阴虚内燥的情形,配伍了一款「甘润茶」,由桑椹、山药、覆盆子、桂圆、决明子、黄精、枸杞组方而成,可以自己到药方搭配一下,商城也有现成的茶包。
如果你常常熬夜、无辣不欢,或者本身体质就偏阴虚,气血虚、肝肾弱,虚火蹭蹭的冒,那喝水真的不如「喝茶」,帮你清虚火,生津液。
还是让喝水回归到喝水本身吧!毕竟,连喝口水都能把自己喝出毛病来的,纵观自然界也就只有人类了。
放下8杯水的标准,也不赋予排毒润肤的意义,不渴不饮,饮必温热,小口慢咽,少量多次,止渴即停。不额外增加脏腑负担,再调理好肺脾肾,提高人体对水分的运化吸收能力,这远比一味提倡多喝水来的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