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性: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的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7 09: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6:49
摘 要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中重要的文体,说明文是通过说明的方式给人知识,在说明的过程中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采用的说明方式也是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是探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力求严密、准确和生动、有趣。要做到文本解读深入细致,需从哪些方法入手呢,本文就此问题结合义务教育初中课文进行分析。
关键词 说明文 语言特点 严密性 趣味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从广义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 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如《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以及在生产中的运用。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来说也分两种:一种是平实简明,一种是生动活泼。基于说明文科学性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准确性、严密性。而表达方式常常表现为生动性、趣味性(尤其是文艺性说明文)。我们教学说明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懂文章内涵。那我们老师不妨从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和生动、有趣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一、探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因为这关系到说明内容是否真实与科学,也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怎样。只有准确、严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才能让人明事懂理。所以,要读懂一般性说明文,就必须学会赏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对于说明文来说,在表述范围、程度、数量、方位、状态、性质、功能等方面要求用语恰如其分,用词、造句贴切精当,达到非如此表达不可的程度。下面从五个层面来探讨:
(一)动词、名词、数词等的使用
《苏州园林》第一段中: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教师解读或指导学生阅读时,需明确:“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名词非常简练、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二)修饰*性词语的使用
准确使用修饰*性的词语。如“大约、大多、最、一般、比较、几乎、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程度、*等的作用。因为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大自然的语言》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句,中考的试题经常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中“许多”、 “只”、“就”语言的准确性。“许多”说明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遣词造句准确,下笔严密。
(三)词、句次序的严密
词、句的次序先后安排关系到语言的准确和周密。
有出现这样的中考试题:“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可以删去吗?前后内容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好多考生对文本解读不深入,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原意。“形式优美”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而“结构坚固”是对桥的理性认识,即从感性到理性。用“不但……而且……”来表明二者的递进关系,意义表述准确、严密,合乎逻辑。
(四)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呼应
遣词造句要注意一段内或段落之间的前后呼应,这样才能使表述的意思既周密又突出。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有时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清楚,让读者明白易懂,常常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中国石拱桥》引用的说明方法使用频率比较高,而且这种引用既概括又贴切。“人间天上的桥”出自古代神话故事,“卧虹”“飞虹”“长虹卧波”来自我国诗人,它们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的优美;“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出自唐朝文学家张鷟诗句,*真地展现了赵州桥的风采,说明了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出自唐朝*家张嘉贞语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出自外国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这些引用对赵州桥和卢沟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做了有力的佐证,令人深信不疑。
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标“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我们正确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一面镜子。它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推动当今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有着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