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2: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37
我国中长期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研究
--------------------------------------------------------------------------------
内容提要
财政*是国家宏观*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我国中长期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侧重从理论角度,在界定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论述了我国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从现实出发,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主要包括: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将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矛盾相当严重;经济发展面临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国有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第三部分探讨和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运用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具体围绕财政赤字和债务*取向、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取向、税制改革和税收*取向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向等问题提出看法。
经济发展是一国*宏观*的基本目标,是推进结构转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壮大国家财政实力、做大财政蛋糕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宏观*重要手段的财政*,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是在一般理论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侧重就今后中长期如何运用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提出若干看法和建议。
针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可以采取以下的货币*工具:
1.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2.提高银行利率;
3.发行央行债券,回笼市场资金;
4.减少各期人行货币投放量;
5.提高货币国际化结算范围和规模;
6.稳定本位币与世界主要货币的兑换比例,让人民币能正常流出国门。
一、财政*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正确界定经济发展的内涵
关于经济发展的概念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根据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转换中的制度创新,以及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改善。显然,经济增长不能等同于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运用不同国家的历史数据对经济增长进行了较早的、长期的研究,他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给居民提供种种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因此,通俗地说:经济增长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是通过技术进步相应调整而实现的,是一国产出水平、社会物质装备及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但经济发展内容广泛,它包括经济增长,要求产出的增加,同时包括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度创新等。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甚至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并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现象。因此,增长不等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发展不是一个短期或轻易能够实现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是否认识清楚,对我国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宏观经济*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财政*日益成为**经济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社会,财政从来就是*的财政,是*行政的物质基础,是为*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所以,财政的职能取决于*的职能,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国家财政要干些什么,取决于这一时期*职能的定位,或者说*的作用。中外理论界经常争论的所谓“*干预经济”与“*不干预经济”、“最高纲领派*”与“最低纲领派*”以及“市场失灵”与“*失灵”等问题,讨论的就是*职能定位,实质上它们无不通过*财政收支参数及其财政*来反映。
西方工业国经济发展历史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能作用不断扩大,同时,财政分配范围也不断拓展,财政*在*宏观*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自由放任理论占其主导地位,经济运行完全或主要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财政*作用十分有限,它主要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及兴建一些公共工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传统的自由放任理论或市场自动均衡学说遇到了严峻挑战,严重的经济危机现实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新的“药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主张,运用扩张性的财政*作为*干预经济的手段,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单纯的消费财政的狭小领域,将财政作为反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著名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就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运用财政手段启动经济的成功范例,其主要内容是兴办社会公共工程,增加社会需求,改善就业状况。这说明自本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来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显著增强,并取得明显成效。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进一步扩大,据世界银行的专题研究,这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必须给那些遭受临时收入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人提供福利收益;二是实行适当的公私混合经济,这种经济往往意味着要将许多战略性产业国有化;三是必须协调宏观经济*,其原因是市场自身并不会带来与个人目标一致的稳定的宏观经济结果。于是国家承担了新的职能并将原有的职能加以扩展。从实际看,西方工业国在过去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范围和财政职能大大拓宽,由此导致财政收支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据世界银行1997年专题研究报告提供的资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各国*财政规模大幅度扩大,工业国尤其明显,如OECD国家*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1870年约为8%,1913年为10%,1937年为20%左右,1960年为18%,1980年为43%,到1995年已上升为48%。另外,从西方工业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并不是纯粹的消费财政,经济建设投资占有相当的比重。以1986年为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10%,其中美国为17%,英国为15%,法国为12%,加拿大为25%。进入9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的财政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这标志着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西方*及其财政干预经济的力度显著增强。总之,现代西方财政理论和财政*日趋完善,它已否定了传统的“健全财政”、“消费财政”的理财方针,在强化*作用的同时,强调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职能。现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正是遵循建立在上述财政职能基础上的现代*理财方针运作,以期达到实现**经济的目标。
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后半叶,其*职能和财政职能亦迅速扩大。世界银行1997年发展报告分析了这方面的原因,指出它最初是来自于殖民主义崩溃之后的国家和民族建设,另外比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在过去50年间关于*作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殖民主义统治时期独立出来的亚洲、中东和北非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于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怀有强烈的信心,*可以将资源和人民动员起来以实现快速的增长,并消除社会不公。因此,许多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国家采用了国家主导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战后发展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能力及其**能力都有显著增强。资料表明,所有发展中国家**总支出占GDP的百分点,1960-1964年约为17%,1970-1974年为20%,1980-1984年为28%,1990-1994年为27%。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同期大约分别为16%、18%、26%、27%;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有关地区)分别为17%、15%、25%、30%。特别需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伴随着财政总规模的扩大,财政分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个明显特征是有相当部分的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而且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发展中国家强化财政干预经济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不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长期历史进程分析,财政宏观*职能不断扩大,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决不是吃饭财政,它具有显著的支持和*经济的特征,而且发展中国家由于采纳了*主导型经济模式,其财政的经济性特征更为明显。因此,从当今世界范围观察,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财政*日益成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于正确界定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基本职能作用是有启发的。
(三)我国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正处于*转轨时期,*面临着推进市场化、工业化的艰巨任务。*的职能和任务就是财政的职能和任务,“*应做的,就是财政要干的”,因此,未来中长期财政**的目标就是依据国家宏观经济*和远景发展纲要,正确处理财政分配关系,为*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提供财力保障和*支持。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的功能和作用可作如下界定:
1、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宏观*目标。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宏观*首要的目标是保持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为此,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资源配置有两个基本手段:一是市场机制配置,二是*财政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而不仅仅是跟在市场调节后面的“拾遗补缺”。对于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品诸如国防、外交、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公共工程建设项目等,完全或主要由*财政来提供,这也是财政最基本的职责所在。但在我国,财政配置资源的任务决不仅仅限于此。对我国整体产业布局的形成、宏观产业结构的调节、国家主导产业及其支柱产业的选择等,仅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需要依靠*的力量,特别是通过*财政的税收、投资、补贴、贴息等财政手段加以扶持。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客观上具有经济建设职能,需要参与经济领域的*,这是未来我国*财政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必要条件。
2、调节收入分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收入公平分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般地讲,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就变成一种反向关系,即分配不公平会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当前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分配不公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平均主义;三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运行就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率。特别应看到,在我国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随着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养老人口增多和失业压力的加大,收入公平分配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如何建立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充满关怀的社会是*收入分配制度调节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财政是国家的一种集中性分配,在收入公平分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对低收入者的生活补助以及其它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宏观上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为经济社会的长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调节社会供需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
美国财政学家穆斯格雷夫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能自动出现,而需要财政*的指导。没有财政*的指导,经济往往易于大幅度波动,或为长期的持续的失业与通货膨胀所苦。这就表明,财政在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方面,即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抑制经济波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财政**如何发挥这一“稳定”功能呢?关键是调节社会供需矛盾,促进社会供需平衡。社会供需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比例关系,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总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也是不难实现的。所以,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首要的是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过财政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的财政收支分配,来矫正无数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的收支活动所形成的不利结果,或者说是一种着眼于宏观经济的收支活动来调节无数着眼于微观经济的收支活动。为此,就要求摆脱单纯财政观点,不是就财政平衡来搞平衡,而应着眼于全社会的总量平衡。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通过减少*需求和减少非*部门需求来压缩总需求。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西方学者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应该说这是现代经济条件下*理财和实施财政宏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以上分析表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财政*是维持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这是确立未来财政*取向的重要前提。对此,我们作出如下分析和判断:
(一)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将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需不足的矛盾是否仍然存在,当前或未来经济发展是否会出现过热的趋势。我们认为有效需求不足至少在未来一个时期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当前出现的经济过热迹象只是在某些产业或某些地区局部出现的,而从总体上看,*投资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强,民间投资并没有真正跟上,而且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也较慢,有效需求的增长机制并没有形成,经济还没有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所谓经济的良性循环应该是不过分依赖*的投资就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现实是:
1、投资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没有同步增长。
2000-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10.3%、13%和16.1%,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只增长了9.7%、10.1%和8.8%,增长差距逐渐扩大(见图表1)。2003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31.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幅度23.1个百分点。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也长期处于偏低状态。1990-2002年期间我国平均消费率不足60%,而上世纪世界平均消费率约在80%左右。
图表1:投资与消费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投资需求作为一种“既为当期需求又为下期供给”的中间需求,其投资所形成的新生产能力如果是无市场需求的供给,那么较高的投资只能拉动短期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投资如果不能与扩大最终消费相结合,就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而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更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态势。当前虽然投资需求快速增长,但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幅度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使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最明显地反映在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所以消费率偏低、消费与投资之间不能达到协调发展,也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