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8 03:3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25
太史慈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猛将,陈寿评价:“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什么是古人之风呢?比汉代还“古”的话,基本上指的就是春秋战国年间了。我们都知道,春秋多义士,专诸、豫让、聂政……一个个舍生取义的名字,太史慈的义烈,可以和他们比肩,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太史慈是东莱人,本来只是一名小吏,因为得罪了州官,曾经跑到辽东去避难。北海太守孔融很欣赏太史慈,太史慈不在的日子里,孔融经常接济太史慈的母亲。
后来孔融被黄巾兵包围,太史慈正巧赶回来看望老母,为报大恩,太史慈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潜入重围。
太史慈说他能帮助孔融解围,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孔融也觉得不现实,但太史慈慷慨地说道:“当初您对我的母亲很好,所以我的母亲派我来帮您。现在众人都说不可能,我也说不可能的话,那我怎么能对得起您的恩义,又怎么和母亲交代呢?”
于是太史慈打开城门,假装出城打靶射箭,黄巾兵一开始还有戒备,后来就松懈了,一群人围观太史慈表演箭术绝活。等到第三天时,太史慈再出城,黄巾军以为太史慈又要开始他的表演,结果太史慈趁着黄巾军松懈,快马加鞭冲出包围圈。等到敌人反应过来时,拍马来追时,太史慈开始了真正的表演——一箭一个小朋友,轻松突围。
就这样,太史慈凭一己之力,冲破了别人眼中不可能冲出去的包围圈,搬来了“打黄巾专业户”刘备的救兵,解北海之围。
照理说,孔融本来就十分欣赏太史慈,太史慈又帮了孔融大忙,如果留在北海,肯定能得到重用。但太史慈并没有留在北海,可能他觉得孔融并非明主,乱世之中,像孔融这类清流文人是无法立足的。
那太史慈会投奔谁呢?太史慈接下来过江,去了扬州刺史刘繇那里。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从这段记载来看,太史慈并不是去投奔刘繇,只是去和老友叙叙旧,叙旧完了,准备走时,让孙策给堵住了……
没办法,太史慈只能暂时留下,帮刘繇作战。刘繇并没有拿太史慈当大将,只是让他帮忙侦察敌情。
太史慈在侦察过程中偶遇小霸王孙策,二人在神亭岭大战,太史慈没有施展箭法,二人光明正大地交锋,结果打了个五五开,孙策抢得太史慈颈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这应该算是很经典的一次武将单挑了,从此,二人惺惺相惜。
刘繇战败后,太史慈自称为丹阳太守,招兵买马,自成一方势力。所以,我们注意到,在《三国志》中,太史慈并没有和程普、韩当等江表虎臣在一个传记中,而是和刘繇、士燮并列一传,原因应该就在这里,太史慈也算作江东的一方割据势力。
后来孙策亲自征讨太史慈,太史慈被俘后投降了孙策。当孙策抓住太史慈时,亲自为太史慈解下绳子,拉住太史慈的手说:“将军还记得神亭之战吗?如果将军当日抓住我了,会怎么处置我呢?”太史慈老老实实说:“这我可不知道。”孙策哈哈大笑,正所谓不打不相识,至此,太史慈终于遇到了心目中的明主。
那孙策待太史慈如何呢?可以说,相当不错。
首先,是官职上。孙策任命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授予兵权,要知道,此时的周瑜也只是中郎将级别,刚投降过来就委以重任,可见孙策对太史慈的欣赏。
其次,是彻底的信任。太史慈要去招降刘繇的旧部,这支旧部足有万人,很多人都说太史慈在刘繇军中很有微信,如果得了这支上万人的队伍,他完全可以自立了,并且太史慈又是新降之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变心呢?但孙策知道太史慈是豪杰义士,二人约定六十日之期,太史慈果真如期归来。
太史慈名震江东,曹操听说后,也动了心思,他给太史慈寄了一封信,信中什么也没写,只是附带了一份药材——当归。
曹操这是何意呢?在笑谈君看来,应该就是表面意思,当归,即“应当归来”。因为太史慈是青州东莱人,青州此时属于曹操治下,曹操此举,是想让太史慈返回故土,去投奔他。
能让曹老大这么费尽心机去挖墙脚,足可见太史慈的本事。
很显然,曹操失败了,太史慈乃义士,既然已经效忠于明主,哪有再投别人的道理?
太史慈只活了四十一岁,临终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这句话慷慨激昂,道出己志,又有壮志未酬的浓浓不甘,虽说太史慈最终没有实现“立不世之功”的壮志,但他的忠义勇猛也在汉末三国留下了鲜明的一笔,他和孙策之间的惺惺相惜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25
因为曹操寄给他一盒当归,意思是让他可以回来了,但是当时怕泄露了秘密,所以就只好寄给他当归。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26
当时太史慈功劳太大,曹操想要这个提醒他小心功高震主不得善终,相当于挑拨他们而已。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26
主要还是因为太史慈功勋卓越,甚至可以用功高震主来形容,所以曹操寄给他当归是提醒他小心这方面的事,同时也是一种挑拨离间的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