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村因为什么原因一分为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7 18: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3:40
选A噢!
“高岭村”的和谐故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温小林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高岭村”的和谐故事
在湘南永州和郴州两市的千里交界线上,有一个美丽、文明的村落叫高岭村,这里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民风淳朴,村民和睦。
高岭村由永州市新田县金陵镇桥头行政村和郴州市桂阳县塘市镇高岭行政村共同管辖。全村183户,800多人,7个村民小组,其中新田3个组,桂阳4个组。村民中有11个姓氏,不同祖,不同宗,双方的住房交差错落,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桂阳住房群中有新田的住房,新田住房群中也有桂阳的住房。村里的何氏老屋更是奇特,左边属于永州市新田县,目前是何氏的堂弟何光善居住在这里。右边是属于郴州市桂阳县,是堂兄何长顺住在这个地方。兄弟俩以堂屋的正中线为界,这条线也就成了永州和郴州二市的分界线,脚踏在左边是永州市,跨一步就是郴州市了,村民们形象地把这种奇特现象称为“兄弟同屋住,一屋跨二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屋二市,村里住房交差错落的奇特现象呢?自然村主任谭书金告诉记者:在一九二几年的时候,*抓兵二丁抽一,两兄弟为避免抓兵,就将户口一个落新田一个落桂阳,堂屋的中线是兄弟的房子分界线,自然就成了二市的分界线。那么村里新桂双方村民为何都是交叉居住呢,原来是分县的时候采取了自愿的原则,不论你在村里的什么位置住,愿意到新田县的就落户到新田县,愿意到桂阳县的就落户到桂阳县。”
高岭村11姓,不同宗,不同祖。就是在这样一个边界村里,双方村民不分彼此,世代友好,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块土地,实现了同一个龙头饮水,同一条渠道灌溉,同一条公路走路,同一根电线用电,同一个学校读书,同一条有线看电视,同一个活动场地娱乐……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续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和谐团结、共同发展的感人故事。
“友谊桥”“和谐楼”
1992年7月4日,一场特大山洪冲毁了村前通往新田金陵镇的一座石拱桥。由于双方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物资都是从金陵镇购买,因此,桥被冲垮后,村民们有车不能开,有路不能走,购买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肩挑手提,必须绕道十几里路才能过去,严重地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及时架一座新桥成为当时高岭和附近几个村的头等大事。
由于大桥建在新田境内,新田这方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当时没有什么集体资金,他们采取向上要一点,村里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筹到了2万多元,但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于是,桂阳方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据新田桥头村村支书刘大顺回忆:大桥桥拱需用很多木材作撑柱,当时他提出要分摊下去,但高岭溪村桂阳方提出了全部由他们承担,他们说,建桥也有他们的义务,新田方出了大头,这点木材就不要新田方承担了。他们说干就干,没有几天树木就运来了。为了感谢桂阳方的无私支持,木材运到后,新田方提出给他们一点钱,但桂阳方就是不肯收。新田方反复做工作,桂阳方才象征性地收了一点。桂阳方风格高尚,新田方苦而无怨。由于预算不准,工程完工后出现赤字,新田方部分工程管理人员辛辛苦苦了几个月,一直没有拿到工资,他们收入上吃了亏,但心里却一直无怨无悔。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话突显了这么一种高境界:桂阳靠近我们新田,我们新田就是老大哥,桂阳的同志都那么慷慨大方,我们新田的应该更加慷慨大方,这样才能长久地形成互相间的奉献和支持。据双方村民回忆,“新桂友谊桥”建成时,双方村民欢欣鼓舞、共同请来了舞龙、舞狮队,热闹了一天呢。最有意思的是,为了使后代记住双方的友谊,经新田方提议,双方同意将此桥取名为“新桂友谊桥”,还请石匠将“新桂友谊桥”五个大字刻在了桥上方的条石上。
“新桂友谊桥”成了双方友好的象征,从此以后,村里公益事业都是双方一起兴办,譬如说希望桥、活动坝、团结渠、连心路、自来水塔、农用电网、联办学校、村集体林场、有线电视站……,这每一件,每一桩,都是一个互助合作的感人故事,都凝注着新桂双方村民的深厚友谊。
2006年,村民们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生活改善了,村民们劳作之余想乐一乐,但没有一个娱乐活动场地。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村里决定兴建一栋集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和谐”大楼。建设资金一方面通过审批砍伐出售了一批松树和杉树解决了十多万元,另一方面村里对砍伐后的荒山进行招标开发。招标大会上,村主任谭书金的话音刚落,村民们踊跃竞标,经过一上午的激烈竞争,招标顺利成功。桂阳高岭村支书周知文宣布:整个中标荒山面积400多亩,收入100536元。资金到位了,工程顺利开工了,但矛盾又来了。建设中由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工程快完工时又有了二万元资金缺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双方干部坐到了一起商量筹资办法。桂阳高岭行政村支书周知文风格很高:“我们桂阳方四个组,人口多,组也多些,我们可以多承担些任务,。”新田桥头行政村支书刘大顺也亮出了高姿态:“既然是共建的,就要共同负担,我认为我就是少一个组,我们应该在任务中平分,再由各自想办法去筹平均的一万元钱,这样可能好一些,既有一个责任感,又有一个相互更加团结的机会。”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在友好的气氛中筹足了所欠资金,确保了工程顺利扫尾。11月26日,标志着两村友谊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高岭溪“和谐楼”终于竣工剪彩,新桂双方的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和谐楼”前,唱歌的唱歌,舞狮的舞狮,共同庆祝这件大喜事,双方远在全国各地的村民们也专门赶了回来,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厚礼。
治安绿洲
提起夜不闭户,现在很多人肯定说是一个神话,但在高岭村里却是事实。建村几百年来,村民们一直传承着一个草标为记的良好习俗:在外面堆放的财物上放一个“草标”作记号,即使放上十天半个月财物也不会丢失。记者对此开始有点不相信,但采访了不少村民后不得不相信了。在村口,村民谭金书正在给自己的一堆树木打草标,记者上前采访,他津津乐道地说开了:“我打个草标放在我这树木上,就证明了这树子是我的了,就没有别人来拿了。”据村民们介绍,草标的用途非常广泛,如山上堆有柴火,土里堆了蔬菜,只要打个草标就表示物有其主,不会有人随意拿走。稻田施肥了,山塘放鱼了,在出水口上做一个草标,就没有人随意去挖。在村民何广洲的家门口,地上堆了好多柴禾,还有打稻机等物,吊在半空的长长的竹杆上晒了好多大头萝卜等干菜,他告诉记者:“我们家门口放的柴火、南瓜、农具等东西,虽然没有放草标,但从来没有丢失过,村里家家户户也是一样,从来没有人说丢这些东西的。”村里的千亩林场的树木是新桂双方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村民们也很遵守村规民约,从来没有村民去偷盗。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桂阳县流峰镇林业派出所所长唐治武刚好来村里办事,他说他已经和塘市高岭这个村子接触四年多了,这几年来一直没有发生刑事案子和各种案件,治安状况是全镇最好的。
良好的治安环境还体现在村民们互相尊重,相敬如宾,不以强欺弱、不以熟欺生上。村民刘如春一家于上世纪50年代修金陵中型水库时移民来到该村,他告诉记者,他们家在这里已经生活50多年了,村民们都是象叔侄一样对待他们,村里的林场,虽是几百年前留给这个自然村的,但他们移民到这个村后,也可和这里的村民们一样受益。村民们的友好为他致富创造了条件,1993年他在村口建成起了一个木材加工厂,现在收入可观,家里盖起了楼房,二个小孩也如愿地踏进了大学校门。
良好的社会治安得到了上级充分肯定,2005年10月高岭村被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一个边界村治安状况为什么会这样好呢?村民们告诉记者,一是有一个好的传统:有利于团结的话就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就不说,有利于团结的事就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就不做;二是有一个村民们参与制定,对偷盗者处理相当严的村规民约,还有一批带头执行村规民约的好干部,村规民约中就专门加了一项所谓的“不平等条款”:凡属于干部、党员,如果是违犯了村规民约的加倍处罚。原新田桥头村委副主任黄崇高介绍说,他在读小学放学回家时,顺手挖了地里的红薯,当时任村支书的父亲不仅狠狠地痛打他一顿,还主动代交了罚款,当时他对父亲很不理解,后来自己长大懂事了,又当了干部,就理解了父亲。他认为正是由于象他父亲这样一代一代村干部带了好头,村民们才自觉地遵守村规民约,使村里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扶危济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高岭村,扶危济困蔚然成风,一家有难,全村支援成为常事,村民们都为生活在这样友好的村里感到温暖。2002年,桂阳籍村民何志春患了癌症无钱医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研究救助办法。村民谭金书回忆说:当时全村开了一个村民小组会议,号召全村村民要支援他。倡议发出后,每个村民小组捐了200元;干部群众也有钱捐钱,有粮捐粮。村干部多的上百元,最少的也捐款60元。村民们少的几元10几元,多的几十元,最难得的是有的困难户为了捐款,把家养的鸡鸭也拿到集市卖了。在大家的努力下,仅用几天时间,全村捐款7000多元,大米300多斤。何志春妻子现在谈起这件事心里还是感激万分,她说:“乡亲们对我爱人很关心,都拿钱,拿鸡蛋、拿水果来关心,我非常感谢他们。”
2003年11月13日,新田籍村民全红球被手扶拖拉机压断了双腿,伤情严重,必须转到省城医院治疗,面对几万元的手术费,全家人犯了难。事情虽然过去了好几年,但全红球母亲回忆起来还是哭得好伤心,连连说道:“好造孽,当时我总是哭,没有办法,全靠乡亲们帮忙,有钱的主动借钱捐款,没有钱的主动捐物拿礼物看我儿子。”凑足了钱,全红球总算进了医院动了手术,保住了性命,但万分不幸的是下肢由于神经挫伤导致了瘫痪,永远坐上了轮椅。为了给他寻找谋生之路,本村桂阳籍在外打工的几位制鞋熟手教会他一套修鞋、制鞋手艺,并共同捐资为他添置了缝纫设备,使他很快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的收入。二00六月十二月初八,几位制鞋师傅又利用回家参加村和谐大楼竣工典礼的机会每人拿钱50元看望了他。俗话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全红球说起这几位好心人,还是感激得眼眶红润了。
在村里,互帮互助的事屡见不鲜。特别是农忙季节,你帮我,我帮你,根本不分桂阳新田。记者有一次去村里采访,正好碰上几位村民在田里帮助桂阳籍村民雷达州收割稻谷,记者向前采访:“请问你们都是哪个村的,是新田还是桂阳的?” “桂阳的”,村民雷达州答到。“新田的”,帮雷达州打禾的村民黄祖福抢着说。当记者问起今天来帮忙的新田人有几个时?他又利索地答到:“5个”。记者又问:你们来帮忙要工钱吗?就在打稻机旁边不远处的村民谭金书声音宏亮地说:“这个村子是友谊村,我们不分新桂两县的,我们是来帮忙的,不要工钱的,长期以来都是这样的。”
和谐促发展
经济的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环境促进了村里经济的发展。记者在高岭村了解到,由于二个村团结得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村集体除办有一个千亩林场外、三个木材加工厂和一个自来水厂办得红红火火,每年的集体收入都稳定在十万元以上。村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广优质稻、烤烟、甘蔗等优质高效作物,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桂阳高岭村支书周知文自豪地说:去年群众平均收入3000多元,整个高岭村70—80%都是好房子。
在谈到今后高岭的发展时,新田方桥头村支书刘大顺把记者带到了村头一棵象征两村和谐的古柏树前深情地说:我们就是要象这棵古柏树一样,永远和谐发展。记者观察了这棵古柏树,这棵树从树蔸不远处就分成了二杈,一杈向着桂阳方,一杈向着新田方,两根树干笔直向上,树枝相互交错,枝叶茂盛,村民们都称这棵树是兄弟树、友谊树、和谐树。看着看着,我心里终于明白了支书话语的深刻寓意。我真诚地祝福高岭村新桂双方像这棵古柏树一样,分杈不分心,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把高岭建设得更加和谐、文明、富裕,真正成为新时代全县、全省、全国和谐发展的好典范,让新桂双方的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3:40
排除AD,选C追问请问为什么排除A?
追答A和后面的介绍完全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