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的后果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8 04: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7:54
消极影响:
北宋四周,强敌环绕,有辽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视眈眈的看着南宋这个富饶之地不断的入侵宋朝,如果宋朝重文轻武的话,就注定了他的军事力量不会太强大也导致于宋朝无力防守边疆以防守为主,已赔款和亲来来换球异国几十年的太平可是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喂不饱的狼时不时的就会来打劫宋朝进攻宋朝五力不够强盛,他的国家也注定不会怎么强大,不强大,就会被周边的强国入侵瓜分。
积极影响:
宋代*主义*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原因: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和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影响: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对兵力较弱的南方诸国,包括北汉,还能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宋初的对辽作战中,就显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战前对将领赐阵图,不信任他们。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使他们“不能奋于一战”。对于他们进行*、牵制,最终导致高粱河、双歧沟战役的失败。在这样的政权下,这样的氛围下,名将辈出确实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将也确实是凤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杨业,被*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也不过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玮,在丁谓的排挤下,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也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表现: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时人曾这样描述它的消极作用“而又移换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矣”(张方平语),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矫枉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