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1:45
1851年,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这场起于广西的农民起义如野火般迅速燃遍了整个东南,咸丰皇帝急调八旗军和绿营军前往*,但是满清入关200余年,这些当初骁勇的战士的后代早就沦落为一堆废材,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短短两年的时间,太平天国运动便波及东南半壁江山,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深深震撼了清廷,咸丰皇帝眼看着这堆八旗军,绿营军靠不住,无奈之下,只得下诏让地方豪强及官吏自主训练团勇参与征缴太平军,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他规定的湘军士兵的收入,每月四两到六两白银,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也比农民务农收入多三四倍。这样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营在组织结构上最大的问题每次打仗,都是临时征调,东调一千,西调一百,是“兵与兵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胜不相庆,败不相救。非常不团结。所以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组织内部打通,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湘军和绿营的第三个不同,是选人原则的不同。
曾国藩选军官,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清代国家正规军的军官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文化素养很低。而湘军的将领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军事是一项专门技术,曾国藩偏要选没有经验的读书人。结果却取得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人有精神信仰,没有绿营的*习气。
这就涉及到,除了以上几点,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重视*教育。在曾国藩创建湘军以前,中国的军队是没有思想*教育这一说的。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所以曾国藩建立湘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他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建设。
军队的凝聚靠的是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这样的湘军确实战斗力极强,事实证明这种办军方法是有效的,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参照此法。这也是“军阀”的最早由来,所以曾国藩也被称为军阀头子。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曾国藩功不可没。蒋介石就极端推崇曾国藩的治军之术,只是没用好。
湘军初期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如弓箭、大刀、长矛等。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发现洋人武器厉害,于是引入洋*洋炮,但条件所限,每营仅用抬炮、小*120余杆,余皆用刀*剑戟等冷兵器。冷热兵器混合。湘军中代表武将有胡林翼、江忠源、曾国荃、罗泽南、塔齐布等,淮军著名的有程学启、丁汝昌、刘铭传、叶志超、张树声、聂士成等。
曾国藩让人叹服的官场无影手,大半来自于磨练。所以,起初官途生涯并非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他所处的晚清时代,官场*,军队极端腐朽,国家军队已经无法平定大难,因此,他自创湘军,领兵征战,战功彪炳。而当太平军势力日渐消退之时,介于曾国藩父亲去世,咸丰皇帝顺水推舟,批准他回家守制三年,实际上是解除他的兵权。
面对这种由巅峰跌落低谷的打击,着实给了曾国藩当头一棒。但他并没有被碾压成功,而是保持越挫越勇愈久弥坚的斗志给站立起来,他斩关夺隘,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学会世故圆滑,以他人的私心私利为自己所用,大刚若柔,大智若愚,学会灵活变通,所以在咸丰八年,由于战局再一次地席卷而来时,皇帝又再一次重新起用他,而此时的曾国藩胜任得游刃有余,所向披靡,战功显赫。
?1?曾国藩坚韧持重,交友如云,以诚为本,以质朴刚正为基础,主功立德,立言为准则,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挽救晚清王朝的命运,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在生活无情的暴击之下,不忘初心,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最终成为一代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