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早熟,预防是关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4 19: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6:38
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就不断有妈妈问我性早熟有没有办法治疗?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她们传递过来的紧张和焦虑。而最近几个月,随着全国各地疫情风险降级,前来门诊咨询和就诊的性早熟儿童越来越多,这也促使我想让更多的家长知道,儿童性早熟,预防是关键。
我的孩子是不是性早熟?
经常有妈妈问我,我的孩子是不是早熟了?粗略来讲,性早熟一般是指男童9岁之前,女童8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但是性早熟有真性和假性之分。如果发现孩子短时间内身高突增,第二性征发育,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医院早熟门诊就诊。事实上,目前女童性早熟的比例远高于男童,约为男童的8倍左右。如果排除器质性疾病,再通过垂体MRI,GnRH激发试验,B超,骨龄测定等检查之后没有发现异常,那就不用过度担心,孩子可能只是单纯的假性性早熟,通过饮食或者运动干预以后,青春期前一般都会恢复正常。如果确诊是真性性早熟,也不要太过焦虑,性早熟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对预期身高和孩子生理心理的影响。焦虑不能改变孩子发育的进程,但过度焦虑却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性早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的孩子怎么会性早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说实话,原因比较复杂,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家庭社会因素,当然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有待研究。总之,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儿童性早熟尤其是女童性早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具体来说,遗传因素,比如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的个例,或者母亲初潮年龄过早;环境因素则更为复杂,土壤污染,农作物农药残留,禽畜类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激素滥用等等;家庭社会因素,比如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学习压力,过多接触电子产品,过多观看电视,过早接触情感类电视剧小说等。
性早熟有哪些危害?
性早熟的危害主要是孩子心理智力和生理发育的不同步产生的心理障碍,其次是父母对孩子预期身高的焦虑,担心孩子将来长不高。事实上,性早熟带来的焦虑是双重的,父母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过分强化身高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影响,这种情绪也在影响着孩子,让孩子产生高个才能有更好未来的想法,一旦身高不如人意,又产生自卑、气馁甚至叛逆等现象。这就需要家长正视性早熟,需要科学规范的对待,即使未达到预期目标,也要引导儿童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乐观的心理。如果身高和年龄骨龄相适应,不一定需要治疗。饮食和运动干预也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早发现,早干预,能一定程度延缓发育进程,改善性早熟儿童的预期身高。
性早熟:预防大于治疗
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性早熟预防重于治疗,重视人体自然力在疾病中的作用,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改变。简单来讲,平时饮食上要做到三多三少三不要。三多是指食物多样化(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多吃蔬菜水果(有机最好),多吃当季食品(时令蔬果);三少是指少吃辛辣刺激(花椒辣椒孜然等),少食油炸高热量食物(炸鸡腿,薯条,甜品,含糖饮料等),少吃烧烤泡菜熏肉等,三不是指不吃补品(如燕窝,蜂王浆,花粉等),不吃反季节蔬菜水果,不接触化学污染的物品和食品。另外,多晒太阳,多做户外运动,尤其是纵向运动比如跳绳,原地高抬腿或者单杠等,都大有益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儿童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晚上开灯睡觉,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过多观看电视,对儿童性早熟也有一定程度的加剧作用。
性早熟的西医学治疗现状
目前西医学对性早熟的治疗主要采用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达菲林、抑那通、达必佳、戈那瑞林等进行治疗,这类药物具有短期作用明确,能有效延缓性器官发育,性激素下降,延长生长年限的疗效。但是远期来看还有很多争议,多篇文献报道显示,该类药物对生长轴和性腺轴的*,也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比如肥胖,多囊卵巢,代谢综合征,生殖生育能力等等。因此临床上选择此类药物需要经临床医生评估各项指标后使用。所以,性早熟的干预,还是那句话,预防重于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合理用药,避免过度用药是关键。当然,现代医学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随着性早熟发病率的逐年提高,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开展此项研究,期待未来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出现。
中医学对儿童性早熟的干预
中医学认为性腺的发育与肝肾二脏密切相关,疾病、过食滋补品或含生长激素的禽畜类食物、误食药物等各种因素均能使肝肾阴阳失衡。小儿的体质具有“肝常有余,肾常不足”的特点,肝火偏旺,肾水不足,肾之阴阳失衡,阳浮于上,相火偏亢,除第二性征提前外,小朋友往往还伴随有咽干口渴、潮热盗汗、烦躁易怒、乳房胀痛、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苔白、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证候,临床上阴虚火旺者常用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肝郁脾虚肝火偏旺者常用逍遥散加味,共奏滋阴潜阳、泻火清热的功效,具有毒副作用小,远期疗效显著的特点。同时临床上可根据小儿的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穴位配合小儿推拿,针灸,耳穴贴压,药物贴敷等中医外治疗法,调节肝肾功能,疏肝解郁,滋阴补肾,从而达到“肾水涵木,藏泄互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