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 教育科研的功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4 15: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8:05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可以清晰洞察教育现象的本质,提高教师素养和生活质量,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偏颇、教育科研脱离教育实际、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一、虚假研究和课题研究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异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障碍等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信度和效度,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建立良好的教育科研机制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教育科研,形成教师反思文化,促进研究主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诉求。教师能否成为研究者与学校的教育科研机制及运行的效能有关(包括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职能、制度等的作用),也与教师教育科研的思想和意识密切相关。我校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师集体反思,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理论背景和教材中知识存在的方式,名特优教师案例分析,引领教师形成反思习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以生成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智慧,来增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生命力。在反思中坚持寻求理论的支撑,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增强对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的批判力和解释力,以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反思文化的形成,使一批教师从“技术熟练者”逐渐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
二是开展教育科研,变革师生的生活方式,回归生活世界,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我们通过建立教师反思机制,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察到这样的道理:学校教育生活是教师整个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生活即通过教书育人,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而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反思和意义追问的探究活动,使教师教学工作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品质。教育即生活,工作即研究,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反思、成长,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的生活方式,研究的过程应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长期以来,我校存在着这些现象:部分中小学教师脱离了科学研究,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窄化为做“教书匠”和“传递知识的工具”,有人认为,教师每周要承担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育工作,哪有时间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甚至有人认为,让疲惫不堪的教师做教育科研如同让穷人捐款一样是不道德的。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一方面通过发挥部分教育科研骨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改变教师的教育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教师课题研究档案和个人发展规划,让教师尝试在课题研究中体验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教师职业价值的升华,体验作为“人师”的幸福。
三是通过教育科研,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促进学校的改革和进步。一直以来,在一些教师观念中存在着这样的逻辑,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就要进行应试,就不可能进行教育研究。这种思维基于长期以来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置于二元对立的两极。通过教师的科学研究,让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重要的价值,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存在性”问题。我们对本校实际作具体分析和诊断后,开始对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鼓励教师敢于变革和创新,以分析性思维检视教育教学现象,找出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优质课题,进行持续不断地系统、深入探索,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有意义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符合规律的做法,再实践,再总结提升,如此反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不仅逐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教师的研究水平,而且还激发了教师研究和创新的热情,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根植于学校教育现象,应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理念: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这表明教师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理解力显著增强。我校教育科研课题产生的背景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的教学困惑、需求或矛盾。尽管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围较大、研究内容丰富,但我校教育科研紧紧围绕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采取多种视角,深入探析几个领域的问题。一是研究课堂教学及其师生的生活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师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师生学校生活的生命质量状况,一个班级,一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中身心发展的评价、保障机制的建立;三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管理与改革发展研究,突出对学校发展模式、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的探讨。
在这些研究中,我们采取“教学研同期互动”研究模式,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组织和引领广大教师理解和体察教、学、研三个环节的同时共存和共同达成。教是教师活动的场所、过程和生活的内容,是教师知识参与、情感参与的一种方式;学是知识产生和积累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知识参与、行为参与的一种方式,在科研活动中知识的拓展是通过学习活动达成的;研是教师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运行过程,是发展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坚持三个环节的同期互动,在结构上,学处于中间位置;从时间上看,先有研的启动,然后学相继启动,没有研,就不会有学的发生。*行后对教和研提供能源的作用,即发挥能源系统功能。
坚持科学思维,应采取多视角、探讨适合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科研应通过*视角,突破目前就教育而研究教育的单一视角和方法。学校教育科研应有广阔的、*的视野,从经济全球化下多元价值观视域中,从现代教学论、解构―建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教育社会学等视角,适当进行定量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又有定性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适用性与信度。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度、多层面地观察与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实然,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探讨和大量数据资料的统计,整体观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及其生活状态,探讨激发教师、学生生命活力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师生生命质量提供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同时,这种科研会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合理的解释,为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活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提供鲜活的实践性知识。
毋庸置疑,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一种新兴的质的研究方式,以其关注个体性的、情景性的、偶发的特殊事件的故事描述,深入分析所隐含的重要理论价值,便于掌握而备受学校教育科研者推崇。在应用适得其所的时候,确实易显示其所长。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一片教育叙事研究”的热潮中,叙事研究尤其是叙事行动研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一种普遍的期待,似乎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唯一方式。教育叙事研究能负如此之重吗?笔者以为,在学校教育科研中,研究者不可能只钟情一类方法,绝对否定或拒绝另一类方法,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问题在整个研究结构中的位置,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正如有研究者在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比较时指出:“不要人为地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即使在量的研究中也不可能排除主体间的成分……他们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
蕴含学术操守,应秉持实在性的研究与探索
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的两种倾向值得人们关注,一是虚假研究,即缺乏规范的课题实施实施、理论学习、实践性研究活动和阶段性专题会议,少数研究过程的实证性资料收集与积累甚至出现研究者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信息加工”形成所谓的研究成果,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这必然使教育科研成了研究者的负担和累赘,使教育科研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二是重视研究结果轻视研究的过程。学校教育科研只重视研究结果,是急功近利和研究浮躁的表现,何况学校的研究成果一般具有较强的情境性、针对性,而普适性较差。因此,对学校教育科研效度的评价,既重视研究过程、研究品质,又重视研究结果、学术水平。
为避免出现上述两种倾向,我们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旨进行定位,通过教师实在性的研究,使其理论素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培养本校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建立教育科研团队,营造和谐、宽容、民主、严谨、敢于怀疑和求真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通过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开展课题学术沙龙、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论坛、教师课题研究报告会等,引领每一位参与者在课题研究中,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制定并落实教师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扎实研究与探索,拓展理论视域,使教师在研究中实现视域的融合、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以便能够理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生成教育智慧,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特色和艺术。
因此,学校教育科研应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直面教育生活的实在性问题,采用灵活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与教育现象,让教师成为尊重教育规律、善于勤于探索的专业化实践者和研究者,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在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和谐发展中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