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0:2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17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小学1-3年级数学成绩还不错,轻轻松松就能考个90多分,但三年级往后就越来越使不上劲,分数也开始直线下滑。国家特级数学教授李毓佩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数学学不好,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孩子3-8岁的时候,数学思维没有培养好!"
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与划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
具体来说,对数的认知、量认知、集合认知、几何图形认知、空间方位认知、时间认知以及钱币认知这些认知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石。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1、 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有句话叫"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的确如此。只要大人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真的无处不在,大到宇宙的奥秘,小到一片叶子的形状,生活的处处都隐藏着数学的奥秘。家长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比如:孩子生日,让孩子自己动手切蛋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形成对数的概念,让孩子体会到"少"和"多"的区别。带着孩子爬楼梯时,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数一数台阶。再比如: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家庭成员的体态,让孩子回答"爸爸高,还是妈妈高?是爸爸胖一点,还是妈妈胖一点?"
带孩子出门,也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你看路上的车哪个大,哪个小呢?"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量的概念。同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多观察物品的形状,比如:杯子和奶瓶的形状有何不同?此外,也可以让孩子把玩具按照颜色、形状进行归类整理。
2、 和孩子一起玩有趣的数学游戏
① 唱数学:家长可以在亲子互动中,有意识地陪孩子一起唱唱数学儿歌或顺口溜。比如:"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② 讲数学:家长可以陪孩子读读有关数学的绘本,讲讲数学相关的故事,比如:《蜘蛛和糖果店》、《让谁先吃好呢?》《一起分类病》等,故事"七个小矮人"、"三只小猪的故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③ 画数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物品的形状,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让孩子学着画一只苹果、画一本书、画妈妈的脸、画自己的小手等。
3、 家长引导孩子运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环境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好奇心,逐步学会如何运用数学。引导孩子感受来自生活细微之处的各种数学信息,从而积累数学经验,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准备。
比如:休息日,让孩子按照物品的类别整理自己的书桌、衣柜,收拾自己的玩具。陪孩子去逛超市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列清单、将所采购的商品按用途分类,并且根据所购物品计算价格等。再比如: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算算有多少人吃饭,一共需要多少只碗、多少双筷子。过生日,可以邀请孩子自己动手切蛋糕、分蛋糕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18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感知和观察力。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找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