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6 12: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8:24
2015 年的全国“*”期间,*和地方媒体在报道中一再使用“铁帽子王”这个词,强调反腐中没有“铁帽子王”。2015 年全国*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表示 :“反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
“铁帽子王”是怎样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呢 ?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以王爵世袭罔替者仅有十二家:建政初期封了八家,中期后封了四家,时京城的人将他们都称为“铁帽子王”。
清朝建政初期册封的“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之子)、成亲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后来的四位“铁帽子王”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礼亲王等“八大铁帽子王”均以其始祖在清朝开国及入关统一中国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的,因为他们勋劳卓著,所以王爵世袭,无嗣或嗣王有罪革爵的,以旁支承袭王爵。
在清代“铁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一旦干犯国法,“铁帽子”也保不住被制裁的命运
绝无仅有的“一家三王”
“八大铁帽子王”之中,礼亲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将近一半。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极所以能够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拥戴”之功。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勋劳”,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在后金建国前就随父征讨女真各部,以作战勇敢被称为“古英巴图鲁”。天命元年(1616 年),努尔哈赤称汗,封代善为和硕贝勒,称大具勒。在明清萨尔浒决战、征伐叶赫部等战役中,代善率所部勇敢作战,立有战功。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崩逝,代善及其子岳托拥立皇太极即汗位,是为太宗。后又迎合太宗意,改变了四大贝勒共坐听政的制度,独尊太宗,加强了后金皇权的集中巩固。清太宗死后,代善为支持两黄旗大臣立太宗之子,还检举了自己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谋立睿亲王的“阴谋”,最后由他主持确定了立福临(清世祖)为帝,睿亲王、郑亲王辅政的妥协办法,避免了褚王争立、互相残杀的局面,为入主统一奠定了基础。顺治五年十月,代善病逝,赐祭葬,立碑纪功。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稳的当属礼亲王代善,靠着不断地忍让,甚至不惜出卖儿孙,才得以在险恶的宫廷争斗中自保
两个“铁帽子王”的悲惨下场
虽然这十二家王爷的王爵“世袭罔替”,被称为“铁帽子”,但并不代表真是“铁帽子”。历史上“铁帽子”王自身因罪被处理的例子屡见不鲜。纵观清代 260 多年,“铁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一旦干犯国法,“铁帽子”也保不住被制裁的命运。
顺治元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被任为奉命大将军,率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以及豪格等“铁帽子王”及宗室贵族,统领八旗士兵入主中原。进入北京之后,多尔衮立即派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军追击李自成,并下江南灭南明政权,又派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镇守江南。派肃亲王豪格往定山东、河南,后又命其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取四川、陕西。
豪格能征惯战,战之必胜,捷报频传,特别是征战四川,战果累累,“川寇悉平”。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凯旋回到北京,虽然受到皇帝福临的“宴劳”,但是整个气氛显得冷冷清清,不仅未得到任何功封,反而被多尔衮抓住其手下护军参领希尔艮冒功一事,小题大做、罗织罪名,竟然下令把豪格的“铁帽子王”削除。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古北口打猎,不慎从马上摔下,不治身亡。由于多尔衮生前大权独揽、骄纵傲横,对其他“铁帽子王”无情压制、打击和*,最后遭到了清算,被追论为“逆谋”大罪,削去“铁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没所有家产,人口全部入官,他的正白旗也被收归皇帝所有,而且被挖坟掘墓,焚骨扬灰,堪称“铁帽子王”中下场最惨的一个。
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中,豫亲王多铎、庄亲王硕塞、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四人因病早夭。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暴死。其中岳托41岁、多尔衮39岁、豪格38岁、多铎 36 岁、萨哈廉 33 岁,硕塞只有27 岁。另一个“铁帽子王”济尔哈朗虽得善终,活得却很艰难。“八大铁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稳的当属礼亲王代善。靠着不断地忍让,夹着尾巴做人,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儿子孙子,才得以在险恶的宫廷争斗中自保。代善死时 66 岁,是“八大铁帽子王”中最长寿者。
乾隆朝重新审定“铁帽子王”
自皇太极设立“铁帽子王”制度始,经顺治、康熙、雍正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见王爵制度紊乱,遂对其作了重新审定,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递降”,即每袭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截止。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对祖宗创业艰难、功臣辅佐业绩感触颇深。联想到后来有些人或因事被削爵,或被更改封号,觉得应该宣扬他们的功绩,追复他们的爵号,进行继绝昭屈的工作。为此,他首先为沉冤一百多年的多尔衮翻案昭雪,恢复他的宗籍,补入玉牒,恢复睿亲王“铁帽子王”王号,并按照亲王园寝规制为其修复墓园。又对豫亲王多铎等人降爵改号也都恢复如初。至此,清初诏封的 “八大铁帽子王”王号重新济济一堂,后世子孙得以承继福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