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6 12:2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0 01:37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做的历史转折点。直接导致了,长安千年古都的陷落。往日车水马龙,花团锦簇的繁华帝都,沦为人间炼狱。然而,安史之乱虽然是,安禄山掀起的兵锋,但拨开历史迷雾,走进大唐王朝,你会发现,安史之乱,只是结果,其祸首并非安禄山。
唐王朝急转直下,沦为藩镇割据万物的,罪魁——李隆基。
1、从开拓之君,成为荒淫之主
为什么要这么说,李隆基晚年,已经不具备青年、壮年时候的开拓进取,而是耽于玩乐。就像他明目张胆的抢了自己的儿媳妇一样。时间一起美好的应归其所有。梦想着躺在自己祖辈和自己开脱的王朝上,枕着杨贵妃的美人膝,了此一生。
最具谈资的当属他跟杨贵妃导演的“贵妃洗禄儿”。《资治通鉴》载有“贵妃洗禄儿”事,说杨玉环用锦绣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禄山,让宫女用彩轿抬起。唐玄宗还亲自去观看“洗儿”并予赏赐。
当时安禄山已经贵为三镇节度使。一个国家领袖居然跟自己的老婆,如此戏弄一个封疆大吏。历史上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也不过如此。(这里说下,很多人怀疑安禄山跟杨贵妃有暧昧关系。不客气的说,这绝对是脑残才能脑补出来的桃色新闻。安禄山从一个杂胡弃子,一路披荆斩棘到封疆大吏,胸中韬略不可为不周全,城府不可谓不深沉。即使杨贵妃貌如天仙,也不至于令他色令智昏。他之所以跟李隆基和杨贵妃玩这么一出,无非是为了,抵消杨国忠的诋毁,通过抓住杨贵妃的裙摆,让自己更安全些,脑子正常的人会在这个是后给李隆基带绿帽子??)
2过分自信,甚至自负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安禄山只是时势造就的投机分子,没有安禄山也有另外的军阀乘势而起。只不过,安禄山的土壤更加有力,一切外界势力和内部原因让他最早竖起反唐大旗。李隆基晚年宠溺杨贵妃,到了病态的地步。上文说的“贵妃洗禄儿”,让安禄山通过杨贵妃的枕边风,降低了风险。
他贿赂李林铺,在朝堂之上获得保护伞。所以,在李林铺党政的时候,在朝廷的地位算是比较安全。这里说到李林铺,虽然是奸相权臣,但是也是颇有能力的干才。不然,李隆基那样一个雄阔之主,也不会把国之重器交给这样一个人。李林铺自认为可以弹压安禄山,其实,李林甫在相位期间,安禄山也确实是中规中矩。不过李林铺也低估了安禄山的胆子。
李隆基没有听信杨国忠的话,在权臣奸相的蒙蔽和后妃的耽乐中,让身边睡了一头猛虎。等到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李隆基何尝不知,藩镇割据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只不过这个垂垂老矣的帝国君主,太过自负,自负自己有生之年,没有敢对抗自己的权威,自己可以弹指间将危及消弭于无形。自负于将自己的心腹暴露于野心勃勃的杂胡之前,而自信满满。
3,你可以给予他一切,但未必你可以收回去!
安禄山一路走来,深知权利漩涡中,没有绝对的安全,没有到达天下至尊的地位,他必须时刻小心警惕。李林铺已死,杨国忠登山相位,一向于自己水火不容的杨国忠来说,自己只有任其宰割。
对藩镇削弱的*成定局,即使李隆基再昏聩也知道,地方强大,*极弱。国之危矣。此刻杨国忠获得对付安禄山名正言顺的机会,西北军团哥舒翰,对安禄山也是虎视眈眈。
这个时候,李隆基也罢杨国忠也罢,认为安禄山只能任其摆布,岂料,安禄山趁着大唐王朝积累已久的矛盾,趁势而起,渔阳战鼓动地哀,惊破霓裳羽衣曲。
让李隆基没想到的是,自己幻想中固若金汤的大唐王朝,在安禄山铁血军团的冲击下,如泡沫一般瞬间瓦解。自己也不得不逃到蜀地,诛杀杨国忠,*死杨玉环!
所以,安史之乱的真正祸首,必然是,高高在上的帝国皇帝——李隆基。对于一个曾经创造盛世的皇帝来说。所犯的错误,是十分弱智的。作为一个君主,你可以怠惰,但不可以愚蠢。你可以贪恋女色,但不让女色左右帝国。你可以使用奸臣,但是你不能让唯利是图的奸臣左右*。
安史之乱,是注定失败的。大唐汽运尚在,几百年的底蕴并非,一个武夫可以*的。不过安禄山的不臣之举,让各路军阀,看清了,原来不可撼动的唐王朝,如此不堪一击。从此藩镇割据之势日盛,辉煌大唐王朝就此走向没落,实在令人唏嘘。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深知底层百姓的艰难。等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时刻惦记着天下的百姓。为了能够了解百姓的状况,朱元璋经常走出皇宫,到民间去微服私访。
另外,有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缺少文化的大老粗,其实并不是,朱元璋是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比如,朱元璋曾经为《道德经》做过批注,这《道德经》可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而且朱元璋所作的批注,在《道德经》的众多注本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朱元璋还尤其喜欢作诗和对对联,因此在微服私访的途中作过许多诗句和对联,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据明代余永麟所著的《北窗琐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带着几个随从去京城郊外微服私访,路过一座小村庄时,当时天已经快黑了,却很不巧遇上了下雨,朱元璋一行人只好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暂时避雨。朱元璋看着淅淅沥沥的雨,忽然来了诗兴,就随口吟出两句:“微微细雨洒修竹,拂拂轻风飏落花。”
话音刚落,朱元璋还在思索后面两句,屋内忽然传出一个老人的声音:“天下车书今一统,五云深处帝王家。”朱元璋一听,连连称秒,想不到这小村庄里竟有如此出语不凡之人。
这时,那位老人从屋内走了出来,见朱元璋器宇不凡,不像是普通人,便向朱元璋施礼问候。朱元璋与老人攀谈几句后,见天色已晚,雨也渐渐停了,就告辞回宫去了。
到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把老人接进皇宫,老人见皇帝正是昨天作诗的人,连忙跪下叩拜。朱元璋给老人赐座,寒暄一番后,问老人:“昨天听到你的诗,足见你是一个有忠爱之心的人,不知你愿意做官吗?”
老人听后,先是向朱元璋谢恩,然后拒绝说:“老朽年纪大了,不愿意做官。”朱元璋颇感失望,但是见老人的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也不勉强,于是又问他:“你可有儿子?”心想这样的父亲教育出来的儿子必定也不会差。可惜老人回答说自己并没有儿子。
既然无法封官,那就重重赏赐。朱元璋让人把老人带去皇宫内库,“引入内库,命其纵取”,里面的金银随便老人拿取,想拿多少都可以。可是“老人遂取一金”,只是象征性地拿了一锭金子。
朱元璋见老人只拿了一锭金子,就让老人不要顾虑,可以多拿一些。老人却说:“承蒙皇上恩典,有这些已经足够养老了,多拿无益。”
老人品德高尚,毫不贪图名利,让朱元璋大为敬佩。在宫中盛情款待老人之后,朱元璋派人将老人送回家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0 01:38
首先安史之乱的原因我们就不介绍了,先说一下结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节点,各地藩镇割据,*皇权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压缩,开元盛世的辉煌已经一去不返。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还依旧延续了150年的时间,这是不科学的。按照部分史*载,在唐王朝后期出了不少奇葩皇帝,如:穆宗李恒骄奢淫逸,荒废朝政;文宗李昂受制于宦官,郁郁而死……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存在半个世纪的原因:
一:大部分皇帝给力,能做到“天子守国门”
肃宗李亨,756年—762年在位,共6年。一直在平叛。
代宗李豫,762年—779年在位,共17年。收复两京、登基除奸、荡平余孽。
德宗李适,780年—805年在位,共26年。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
顺宗李诵,805年—806年在位,共1年。重用新党二王刘柳(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永贞革新,打击宦官势力,革除弊政。
宪宗李纯,806年—820年在位,共15年。他就是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里的“明天子”。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二、经济命脉唐王朝依旧掌握大头
安史之乱主要一安禄山一方为主,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仓皇出逃,虽然河南、陕西等地全部落入安禄山的手中,但是也仅仅是一条线,其余的如富饶的江南地区依旧是在唐王朝手中。
有一种说法:“唐王朝其实完全依靠江南地区养活”,因为河北、辽东地区根本不给*缴纳一分钱;中原和岭南一带时交时不交。
三、唐朝一直在试图改变地方权利大于*的形式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的节度使的权利过大,无奈之下唐王朝只能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安史之乱之后,各方藩镇清楚的明白*还是有不小的军事实力,单依靠自己一个或者两个的藩镇是不行的,因此选择回归之前偃旗息鼓的状态。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也是痛定思痛,建立神策军这支强大的武装,这支武装曾经打败了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挽救了唐朝的统治。唐德宗上台以后就想削藩,但是他的动静搞得太大了,藩镇势力又不傻。结果出现了五大藩镇联合叛乱的局面,唐德宗狼狈逃往汉中。
唐宪宗时期,神策军被发扬光大,财政打理的井井有条,军事上又有名将支撑,首先灭了越来越放肆的淮西藩镇,保证了唐朝江南水运的通畅,大体控制了全国藩镇,但是宪宗死后,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唐朝最好的翻盘时机也随风而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0 01:38
唐朝时期,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经常烧杀抢掠,这使得唐王朝的政权很是不稳,为此历代皇帝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契丹族进行打压,武则天时期,契丹族头领李楷固*投降,而李楷固本人也被擒,当时武则天本打算杀掉李楷固以解心头之恨,却没想被狄仁杰拦了下来。
当时狄仁杰劝说武则天可以留着此人,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您效力,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杀李楷固,后来,李楷固的外孙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使得当时狄仁杰的预言一语成谶。
公元77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力历史上著名的*迫唐玄宗退位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争才被平息,而为这场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就是郭子仪与李光弼,在太原战争中,李光弼以少胜多,有效的保护了唐肃宗在西北的阵营,后来又重挫史思明军队,可以说,没有李光弼的拼死奋战,就没有唐王朝后来的存活。
但是李光弼的结局却很惨,李光弼为人个性极强,治军严苛,很容易得罪人,在战争中曾经出现过抗旨的情况,虽然后来证明他的方法正确,却给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又遭到猜忌,最后郁郁而终。
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