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辛,惠特曼,徐志摩,肖罗霍夫,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0:3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25
吉辛《我的藏书》 惠特曼《草叶集》徐志摩《再别康桥》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屠格涅夫《父与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26
吉辛的代表作《四季随笔》惠特曼《草叶集》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在别康桥》、《落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地顿河》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罗亭》、《父与子》、《前夜》这些百度百科上都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26
《新格拉布街》《草叶集》《再别康桥》《静静的顿河》《父与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27
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乔治·吉辛《四季随笔》
《四季随笔》英文原名为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诚如作者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所说,是他有生之年所能写出的最好作品。吉辛很珍视他的这本书,他酝酿了近十年,写了两年多,他预料“在我的其它无益作品随着我的无益生命逝去时,这作品多半还会留存。”后来的评论家也是如此认为,说他的小说尽管好,但准不能使他进入第一流作家行列,而《四季随笔》却可以使他跻身于最好的作家之列。在本书序言中,吉辛以编辑的口吻指出,此书是一位名为Henry Ryecroft的作家的遗作。书中当然有自传的写实的成分,但也有渴望和祈想的成分。不过,这渴望和祈想也不是别人,而正是吉辛的渴望和祈想。
全书把许多零散的札记按春、夏、秋、冬四季编排。吉辛笔下的Henry Ryecroft是一个很受天空、很受四季运行影响的人。我相信,他也愿意把这书奉献给这样的人——反过来说,就是不太受人间喧嚣、街头吵闹、报章聒噪影响的人。一年之中,由春到冬Henry Ryecroft静静地读书、思考、不受尘世喧嚣的打扰,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亲近自然与怀念过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永恒主题。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花园里的鸟鸣,道路旁的野花,细致而优美描摹比比皆是。醉心于斯多葛派哲学、歌德与莎士比亚的Henry Ryecroft无疑是清贫的——这也正同乔治·吉辛自己的大半生境遇相吻合——然而谁也不能否认他精神上无与伦比的富有。西方社会发展到吉辛的时代,即19世纪末期,正走到了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十字路口上,面对这世界的日新月异人们将何去何从,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道,吉辛敏感而细腻地觉察到必须做出抉择的关键时刻到了。一方面,现代文明借助于马克斯· 韦伯所谓的合理化途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资成就;另一方面,这种成就却并没有带给人们自启蒙时代以来所预期的幸福生活。相反,伴随它而来的却是个体的自由与行动意义的丧失,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逐渐变成了韦伯所洞察到的“铁的牢笼”。对现实的迷惘与焦虑,对变革的不安与抵触,促使他把目光转向山水田园,他笔下的Henry Ryecroft—— 其实也正是他的代言人——从喧哗的都市迁居到寂寥的乡间,过起了一种离群索居的隐士生活。这是他对何去何从问题的回应,逃脱牢笼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托怀诗书。对独立人格的信仰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被吉辛的娓娓道来,一篇篇韵味悠长文笔灵秀的随感扎记将作者的思想演绎得无比动人。智慧的光芒在处处闪耀,你可以不同意他,你可以嘲笑他的迂腐守旧,譬如他对煤炉之类即将淘汰的事物恋恋不舍;你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他的不合时宜与顽冥不化,譬如他对当时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所持的保守态度与倾向,然而你不可以否认这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所遇到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否是人们真的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就算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种种境况并不比他当年的局面轻松。
19世纪末期在吉辛看来是一个伤感的年代,旧的秩序被打破了,新的秩序却不曾建立。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辉煌行将告一段落,书中曾有意的提到她的60年登基庆典,然而正像一场绚丽夺目觥筹交错的盛大舞会,在一曲终了帷幕谢落时,心中会不可避免地充溢着丝丝的怅惘情绪。几许幽怀诉与谁?空见蝶梦绕花飞;春风未解当年恨,如今相思已成灰。
同是哀悼一个伟大的时代,吉辛不同于王尔德。的确,谁能学得像王尔德的独特风格呢?行文隽永,格言警句仿佛散珠碎玉般随处可见;运笔流畅,好似山*上行,使人应接不暇。王尔德是语言大师,语言在他手里变成了玩偶,借此任意挥洒他的天才。而语言背后所揭示的生活本身,则是他嘲弄的对象。玩世不恭(cynical)是他的态度,似是而非(paradoxical)是他的策略;然而这样的人,终究是把一切看得太过透彻了。一双慧眼,目光如炬;一张利嘴,巧舌如簧。王尔德是牛奶加咖啡,浓烈而醇香;而我们的吉辛则是地道的中国茶,冲淡而幽远。吉辛没有王尔德的天才,他是地地道道的人才。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大片令人羡慕的闲暇用来独处和思考,他不需要王尔德那样的上流社会的光鲜外表和背后不堪一击的龌龊,他不需要建设一个华丽的世界然后亲手把它打碎——这种痛苦对于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他需要的是只有灵魂的安宁、庄严和静谧。是啊,我们所有人都得在内心深处承认,独处时最自由。
同是著名的西洋隐士,吉辛不同于先他半个世纪,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尽管Ryecroft与梭罗的教名都叫Henry!多么有趣的巧合!“我要深入生活并挖掘出生活的全部内涵,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的像斯巴达人似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的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限度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么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梭罗在《瓦尔登湖》第16页中的宣言(这里所引的是徐迟先生的译文)是何等豪情!“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我们可爱的老顽固Henry Ryecroft的生活本来就在一个角隅里呵!年轻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卖文为生,晚景稍好但也不至于宽裕,瑟缩在生活的角隅里,在卑微中高尚,在高尚中卑微。无须刻意深入、挖掘,却自有一般深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对于梭罗的意义毫无疑问是在刻意地远游,而我们可敬的Henry Ryecroft无须规避红尘却早已是“心远地自偏”。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伴着窗前孤灯一盏,和几上清茶一杯,在灯影幢幢茶香氤氲的氛围中品读《四季随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愿意记住那个茕茕孑立的身影,卓然不群地独立在灯火阑珊处;愿意记住那个卑微而高尚的灵魂,面对世间种种喧嚣浮华,无可奈何花落去却又似曾相识燕归来。我眼里分明的看到了那个“槁项黄馘”而像鱼儿一样“曳尾于涂中”的庄周先生呵!我又分明的看到了一只“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的虫子呵!任历史的车轮从他身边碾过,却依然勇敢地耸立在衢路*,在尘埃滚滚中也不曾迷失方向!只是本书中有关中国茶的一段议论,让作为中国人的我哑然失笑:“Is it believable that the Chinese , in who knows how many centuries , have derived from tea a millionth part of the pleasure or the good which it has brought to England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无知者无罪,我想今天的我们无须苛责,只须宽容地莞尔一笑。《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
我相信你,我的灵魂,你是我的另一半,我不会贬损你,
也决不会让别人贬损你。
我们懒懒地躺在草地上,我解开了你上衣的第一粒纽扣,
不想有言语,不想有音乐或节奏,不想有任何习俗或训导,
不想有任何其它的东西,
让我沉醉在这片寂静中,沉醉在你铜管乐一般浑厚的嗓音中。
记得另一个透明的夏晨,我俩躺在一起,
你的头卧在我的胯间,轻轻地翻转,
你解开了我胸前的衬衣,你的舌头伸入了我裸露的胸脯,
触到了我的胡子,又摸到了我的双足。
我立刻感受到超越了琐碎尘世后所带来的宁静与理识,
我知道上帝之手就是我的未来,
我知道上帝之灵就是我的弟兄,
所有的男人都是我的兄弟,所有的女人都是我的姐妹,
爱是创世的依靠,
爱犹如原野上坚挺与疲软的草叶一般无穷,
爱在蚂蚁集居的洞穴里,
爱在长满青苔的篱笆上,在乱石堆里,
在毛蒌、接骨木与商陆草里。
惠特曼与彼得的情谊一直维持到诗人去世,但即时在弥留之际,惠特曼仍满怀着对生命的热爱。
虚弱缓慢的血液里烈火仍在燃烧,
对同志与爱情的信仰仍然常青。
一个世纪过去了,惠特曼的诗歌已被广泛传颂,而他向往的同志之爱的理想世界还没有到来,但诗人向世界所作的宣言永远激励着广大的同志,正如英国*运动先驱即后来成为惠特曼学生的卡宾特在1872年的一封信中所言:
“道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我一想到那美好的未来,迷茫也虽之消失。亲爱的朋友,你的努力已经使全球男子牵手共行变得日益可能。为了这个梦想,你献出了生命,你的后人也会不惜一切赴汤蹈火,因为这场奋斗带来的精神报酬超越了任何折磨与苦痛。”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A.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地》)、《一个人的遭遇》
徐志摩 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