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古代名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3:5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24 00:47
1、姜尚,年轻时胸怀大志,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方有施展才华之机,为强周灭商制定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2、吴承恩,年轻时文才出众,然而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3、重耳,年轻流亡,晚年成为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
4、黄忠,年轻时小有名气,后为征西将军;
5、慕容垂,从小勇冠三军,须发皆白重整燕家天下;
6、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出现较晚,著有《离骚》;
7、刘邦,五十五岁即帝位,建立西汉;
8、勾践,灭国后于四十七岁重登霸主;
9、齐白石,学习绘画起步晚,五十六岁成名;
10、苏洵,二十七岁发奋学习,五十二岁任秘书省校书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2:40
纵观中国历史,大器晚成不乏其人,而最著名的、最称人称颂的当数下面九位。
一.姜子牙
姜太公垂钓——愿者上钩之典故,已流传数千年,其形象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称得上是中国大器晚成第一人。正所谓:做人不识姜太公,阅尽史册亦枉然。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河南省卫辉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尽在河南南阳),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就这样一直到70岁,姜太公还是没有机会展现自己,一直默默无闻。
当时,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民不聊生。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只是笑了笑,不为所动。
这一钓,终于钓来了周文王,周文王通过了解知是奇人,亲自上门请他出山,并兴奋地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二.百里奚
百里奚可以是中国历史大器晚成仅次于姜太公的另一位奇人,其成功历程曲折离奇。正应了一段古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百里奚,虞国人,字井伯,娶妻杜氏,其才华横溢,可由于家境贫寒,30多岁了,还没有什么作为。杜氏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只是呆在家里,有何出息呢?”,奚听从妻子的劝告,准备出去闯荡。临别前,杜氏杀掉唯一的老母鸡,没有柴烧,只得拆下大门闩当柴。百里奚饱餐一顿,杜氏抱着饥饿的儿子相告“你富贵以后,可别忘了我们”,百里奚含泪而别。
百里奚来到齐国,欲求事于齐襄公,由于无钱送礼,没人给他引荐,久而久之,其生活更加穷困,只得一路乞讨度日。奚来到一个小镇上,有位叫蹇叔的义士见百里奚相貌堂堂、谈吐比凡,就把他收留在家里。但是,蹇叔家本来就不宽裕,时间一长,家里开销就渐渐地不支。蹇叔问百里奚:“会做些什么?”百里奚回答:“会养牛。”蹇叔就让他去饲养牛,牛养得膘肥体壮的。百里奚听说周王喜好牛,凡给他养牛、献牛的都有重用,蹇叔劝告说“一个君王,不务正业,不理朝政,却偏爱牛,不会有好下场的,你不能去”。后来,齐国公子无知弑齐襄公而自立,向天下广招贤才,百里奚想去应聘,蹇叔劝道:“齐国群公子出逃在外,无知初即位,而且即位不正当,必有内乱,你不能去”。蹇叔见百里奚求仕心切,正好他的朋友宫之奇在虞国任国相,就向他推荐了百里奚。蹇叔见虞公刚愎自用、听不得谏言,想想又不想让他去,但百里奚因长期颠簸、生活潦倒,执意留在虞国,蹇叔无奈,只好告别,回到家乡宋国去了。
晋献公派兵攻打虢国,借道于虞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屡谏虞公而不听,最终虞国灭亡,虞公和奚被俘获到晋国,晋献公见百里奚有才华,欲任用之,百里奚说“君子不适仇国,何况为它服务呢?我就跟随虞公吧”。秦穆公结姻于晋国公主伯姬,晋献公见奚不识好歹,就把他作为陪嫁人员,给了秦国。百里奚一路上回想起自己曲折的出仕道路,最终却落得个给人作陪嫁的屈辱结局,实在是太窝囊。于是,他借机逃脱。后到楚国为人牧马。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华、有志气,派人以五匹羊皮换回百里奚,百里奚又向穆公举荐蹇叔说“我曾经二次听从了蹇叔的意见,因而二次躲过了灾祸;最后一次没听他的,就遭遇了虞国的灭亡而成为人奴。蹇叔强于我百倍”。穆公于是下令,去宋国请回蹇叔,分别封二人为左、右庶长,谓之“二相”,百里奚终于登上了相位,而此时他也已经70岁了。
二人齐心协力,共同辅佐穆公,从而最终成就了穆公的霸业!
百里奚做了秦国的相国,位高权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一时间把妻儿给忘了。杜氏带着儿子辗转来到秦国,打听到相府要招几名洗衣工,便应聘进入相府。杜氏又听说相府的乐队招人,便向乐队的头领自荐。杜氏自小生活在素有“歌舞之乡”的虞国山区,她那动听的歌声打动了他们,就把她招为乐工。
一天晚上,百里奚吃饱喝足后,照例让乐工们奏乐,轮到杜氏,她悲伤地唱道: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鸡,舂黄麦,炊门闩;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儿啼饥,夫文绣,妻洗衣;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离。嗟夫,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一听,感到得泪流满脸,知是妻子杜氏,赶忙下阶同杜氏相认,相互倾吐久别之情。他得知儿子自小习武,武功高强,便向秦穆公举荐,而封为将军。自此,百里奚全家团圆,功成名就。
三.晋文公
晋文公的逃亡岁月,真可谓惊心动魄、九死一生。他能跃身于春秋五霸之列,这与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意志外,多少也带有点运气。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那年他已经62岁了!
公元前666年,晋献公派32岁的重耳守护蒲城。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荀息当国相,骊姬立他儿子奚齐为国君,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时年47岁。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宝座,自立为晋惠公。
前644年,晋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杀重耳,重耳没死,决定不能在翟族地区多留。他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给齐桓公效劳,他同时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重耳在齐国过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愿望。齐桓王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
前639年,赵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树下商量如何离开齐国,一个女奴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对话,回宫以后偷偷的告诉了重耳的妻子齐姜。齐姜因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没有给她奖赏,而且马上把她给杀了。齐姜也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赵衰等人让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马车上离开齐国国都临淄。重耳醒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愤怒,拿了*欲杀舅舅狐偃,幸亏没有成功。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因为曹共公对他如此无理,重耳有怨恨心。
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军队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国。宋襄*待他,并送他二十辆马车。后来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拒绝接待他。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接待他,并问他以后打算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万一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我愿意命令军队退避三舍(即九十里)”。楚国大夫子玉建议楚成王马上杀死重耳,以免给自己留下后患,但是楚成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有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
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所以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勃鞮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曾经试图刺杀文公两次。勃鞮回答他当时奉命行事,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向他射箭”,晋文公听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吕省和郄芮的阴谋。吕省和郄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们俘获杀死了。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人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人行动之前拯救周王,不想让秦国人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
至此,晋文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征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不断增强晋国的实力,坚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当时,与晋有力量争霸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晋文公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南扩展疆土,非与楚国交锋不可。
公元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公元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不久又会诸侯于温,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
四.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曾令多少后人感慨万端。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八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族。其父刘煓(刘太公),字执嘉,生有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刘邦,刘交),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
刘邦的*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仅用八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奋斗的速度、成就可谓史无前例。
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五.黄忠
黄忠作为长沙守将时名气并不大,直到归顺先主以后在定军山诛夏侯,这才声动天下,名流后代,也算是大器晚成者。
黄忠(?—220年)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后将军,赐关内侯。小说《三国演义》中,把他描述为蜀汉五虎大将之一。
黄忠原在荆州军阀刘表麾下任职中郎将,与刘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及后曹操南侵荆州,仍担故任,假行裨将军,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手下。在韩玄手下时已年近六旬,虽勇冠三军,但并没有得到重用,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将领。
赤壁之战后,刘备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及零陵太守刘度投降。黄忠随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后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于葭萌关受任进攻成都,作战时不顾年迈,身先事卒、勇冠三军。益州定后,被封为讨虏将军。
219年,刘备北攻汉中时,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对着曹军将领夏侯渊的精英部队,仍带领士卒奋勇杀敌,更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赐关内侯,与张飞、马超、关羽同位,而黄忠至此也威震天下,名垂青史。次年,黄忠病逝,追谥刚侯。黄忠与严颜、廖化共称为蜀汉三老将。
六.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这时,反隋*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腐朽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李渊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爱慕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时年47岁。
李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在进击王世充,消灭萧铣,平定辅公祏的反叛等诸多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在59岁时大破突厥颉利可汗,64岁大破吐谷浑,李靖的仕途也达到了巅峰。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因此,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太宗、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他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不久,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这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79岁。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坟墓如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坟形如同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以旌殊绩”。因为他战功显赫,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于是道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
七.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论政,继承《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但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不免迂阔偏颇,是其短处。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诗颇质朴苍劲。散文作品有《心术》、《几策》、《权书》、《辨奸论》、《衡论》和《六经论》,后世传有《嘉佑集》十五卷。
八.吴承恩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
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50岁左右,他开始写《西游记》,并写了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那时他已经差不多80岁了。
吴承恩晚景凄凉,以卖文为生,《西游记》虽说没有让他晚年过得安逸的生活,但却让他的名字载入了史册。
九.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学过木匠,25岁仍在乡间做雕花木匠,这时他才开始对习画感兴趣。26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27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37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40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55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19年,齐白石 57岁,住北京法源寺,靠卖画维持生计。是时齐白石在京无名气,求画者不多,他自慨之余,决心变法。《白石诗草》云:“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时也。”
直到1927年,齐白石65岁时才出人头地,应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之聘,在该校教授中国画。从此,齐白石饮誉中外,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他随后出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全国美术家协会*;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3:58
辅佐周朝的姜太公
要说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名人,姜太公第一位是实至名归的。姜子牙72岁时,遇到周文王姬昌。姬昌与姜子牙交谈之后,发现姜子牙是一个奇才。后来,姜子牙辅周灭商,助周武王一统天下,并且还辅助周武王成功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姜子牙出生贫寒,年轻时宰牛卖肉,也做过卖酒生意。他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之道,无一不通,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可是一直到了70多岁,他还是无所作为,怀才不遇。72岁才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这个记录历史上没有人能打破。
晋文公重耳
虽然出身皇族,晋文公重耳的生活可谓是颠沛流离,尝尽了苦难。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开始了*生活。在他*的时候只有一个忠臣介子推一直跟他到最后。在他快被饿死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给晋文公充饥。这位皇族公子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 62岁的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一生主要成就包括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称霸春秋。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唐朝大将郭子仪
这样的一位英雄,前半生却一直默默无闻,53岁才升任从三品上的左武卫大将军,这样的经历实在是太普通了。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时一年他已经58岁了。他挽救了李唐社稷,大器晚成,正是时候。待他平定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时,已经66岁了,这时吐蕃又趁机攻入长安,但听说他正调集军队靠近长安,吐蕃立即撤离,他68岁时吐蕃、回纥入寇,又是他说服回纥兵联合击败了吐蕃。是李唐社稷延续一百多年的首功之臣
汉高祖刘邦
刘邦出身农家,秦朝时担任沛县泗水亭长的小吏,在陈胜起义后不久,刘邦也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拿下县城,被沛县父老推举为沛公。那一年他已经48岁了,51岁的刘邦成为汉王;56岁的刘邦成为大汉帝国皇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5:32
1、姜尚。
他直到将近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才被周文王看重,才开始施展他的抱负。姜尚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2、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他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3、苏洵。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7:24
很多,有苏老泉(苏轼他老爹),唐代诗人陈子昂和姜子牙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
苏洵,号老泉。
姓名: 苏洵
又名: 号老泉 字明允
性别: 男
生卒年: 1009—1066
所属朝代: 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 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 三苏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 权书 衡论
同时期作家: 曾巩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辙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唐代诗人陈子昂,早年没有用心读书,以至“年十八未知书”,都18岁了,在学识上还一无所知,\要改弦易辙,要急起直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果断的抉择。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乡校求学,便“慨然立志”,谢绝门客,专精文典。终于,数年攻读,一举成才。
姜子牙
姜尚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为吕氏,名吕尚。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9:32
还有王羲之。曾巩在《墨池记》中有句话说:“羲之之书晚乃善。”但若非王羲之的勤奋苦练,即便到了晚年也不会有很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