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工商管理发展历程的文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0: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5:20
管理是由劳动的分工与协作起的。凡是有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集体生产活动就需要进行管理。因此管理与生产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管理形成为一门科学,并上升为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的。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传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即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出现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结束为止共经历了100多年。管理指导思想:认为工人总是偷懒的,必须实行强制性管理方式是家长式的,独断专行式的。管理的依据全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工人从事生产时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率的高低和产品质量的好坏,全凭工人的技术手艺和经验;对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也是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传授经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一直沿袭到19世纪末。
由于它是已经不再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就要求过渡到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二.科学管理阶段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是资历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逐渐形成的。由于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机器越来越多,生产技术日益复杂,再全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很不适应了。这就迫切需要把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系统化和科学化,这样,企业管理就进入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里。泰罗和法国的享利。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泰罗在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书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科学管理之父”。
三.现代管理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在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又有许多复杂的产品和工程需要组织大规模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更为复杂的管理和控制,这一切都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阶段中不少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实业学家从事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由于他们所研究的重点不同因而出现了各种学派。其中最主要的有:管理科学派和行为科学派
其特点是强调系统化、重视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预见能力、加强信息工作、强调不断创新、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强调权力集中。
四.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发展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 国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上是小手工业式的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使之成为国有所有,为了生产不致中断,在一段时期保留原有机构、人员和管理方法,并逐步进行民主改革,在企业中建立了吸收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议制度,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设带动和速动竞赛等措施,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期(1953-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1953年)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企业系统地学习前苏联企业管理方法:普遍实行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等建立生产责任制、经济核算制、按劳分配制、劳动定管理。建确立健全的企业管理机构,确定了正常的经济管理秩序;并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干部,但是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管理经验中,存在着不加分析,不顾国情、全盘照搬的问题,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经营权,长期依附于*机关,缺乏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活力,从而*经济进一步发展。
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1957-1976年)。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决定在企业中实行*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废除了企业管理中盲目照搬的一些作法,大胆探索我国企业管理的道路,总结出了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两叁一改”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但在后来的“大跃进”(58年)中给混乱了,1961年*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纠偏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6-1976年文化大*期间我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致使我国企业管理出现了全面的大混乱和大倒退。
4.经济管理*改革时期(1976-现在)1976年10月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历史时期,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改革的决定》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并把企业完全推上市场,成为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