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十)与乒乓球从小结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00: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18:55
近来在国际赛事上,国球捷报频传,新生力量已然挑起大梁,看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势头,作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感到衷感地高兴。我写过一些关于儿时 游戏 的回忆,其中大多数 游戏 随着岁月的流逝都渐渐地消失在日常的生活里。我常想有什么 游戏 是可以从小玩到老的呢?经过一番梳理,还真有这样的 游戏 ,它们大多属于 体育 、智力类 游戏 ,比如下棋、打牌可以,还有就是我喜爱的乒乓球。我的父亲是八十六岁老人,每天我还可以陪他打30-40分钟的乒乓球,这个例子就能说明了乒乓球这运动是有很长参与寿命的。
为曾在抖音上看到过最小玩乒乓球的孩子,他才二岁多,就能坐在乒乓桌上与他爷爷对打了。一般说来,小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乒乓球比较合适,此时孩子的身高已能与球台高度配合上。乒乓球确实是很独特运动 游戏 ,一方面参与此项运动的年龄,跨度可以很大;另一个方面,它又可以跨越很大年龄界限进行相互比赛而不用做*,这点在其他运动比赛时很难做到的。在乒乓球比赛中,小孩是可以击败*,老人也可打败小伙。日本的张本智和在他十四岁年纪就已拿到了世界冠军,而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年近六十的倪夏莲仍在征战,这正是乒乓球魅力之所在。打乒乓球要比拼内容很多,体力、速度、反应、智力、技巧等等相当全面。它能从容地借力,你的攻球再猛,如果对方判断准了,只需用拍轻轻一档,那回过来的球往往会快到自己都无法接起。前不久,看了一篇英国学术权威杂志《柳叶刀》的文章,内容是关于能有效降低人死亡率的各种运动项目排名,其中效果最好,排第一的是挥拍类运动。乒乓球运动又恰好是挥拍类运动中参与运动寿命最长的。它运动量适中,老少皆宜又不容易受伤,趣味性极强。
我与乒乓球的缘分,要从小的时候说起,强烈感受到乒乓球魅力大约是在六岁的时候,我还没上学。由于那次触球经历很特殊,所以至今回忆起来,往事还历历在目记得很清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为了国防安全在搞三线建设,父母单位从大城市迁到中部省份的一个山沟里,那的生活比较艰苦单调,没有街市是农村。平时只能听个广播收音机,当时还没电视,电影一两个星期可以看一回,那年月打麻将都属禁止的,倒是一些 体育 活动业余开展的好,比如打篮球、下棋、打乒乓球的活动参与的人多、看客也多经常搞。父亲是个乒乓球的爱好者,平日吃过晚饭喜欢出去打乒乓球、看球,常去打球的地点离家约有一公里距离,在工厂一个大的车间里,那地宽敞摆有三张球台,到了晚上乒乓球爱好者和看客云集很是热闹。大家都知道乒乓球是咱的国球,但当年为什么是乒乓球奠定了国球的地位,许多人不一定清楚这里面 历史 过程,一般是知道我们国家第一个拿的世界冠军是在乒乓球项目上。新中国最早能参加国际赛事就是国际乒联的比赛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国际乒联*是个匈牙利*党员人,匈牙利是 社会 主义国家和我们同属 社会 主义阵营,他力挺中国参加国际赛事。我们和匈牙利关系不错,有一个著名喜剧演员的老爹去了一趟匈牙利,回来就给儿子取名叫陈佩斯。而那是时在其他国际 体育 赛事中,他们还在认台湾**,搞*那不行,我们一贯坚决反对是不会参加的。我们初登国际乒联赛事就接连取得好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新中国的 体育 事业,乒乓热潮自然就席卷全国,造就至到今天还是群众基础广泛,比赛成绩最好的国球地位。
在我六岁那年,一次父亲吃过晚饭出门去打球,走了大约个把小时后,外面就开始下起了大雷雨,夏天就是这样,雨说来就来。父亲出门没带伞,母亲怕他到时候无法回家,就问我能不能给父亲去送伞。母亲本意是想试探一下我的胆量,因为当时我才六岁还小,也没想真要我去送。可令母亲没想到的是,咱立马拍着小胸脯说没问题,我能送。见我如此坚决痛快,母亲虽然也不放心,但又不愿打击我的积极性也就同意让我锻炼一下。外面的雨哗啦、哗啦地下的很大,道路被昏黄路灯路耀着显得朦胧又深邃。我是胳膊底下夹着一把伞,肩上扛着一把大伞,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雨水在脚下汇成小溪,闪电不时划过夜空,把一切平常的景物照得雪亮变得十分吓人,我心里也有些恐惧后怕,但是自己要送伞的,只好硬着头皮不断加快脚步,希望能快点到目的地和爸爸汇合。我穿着凉鞋挽着裤腿,地上的水我是不怕,吧唧吧唧走,不过胳膊下夹着的伞老总爱往下滑,需要时不时的停一下来,把它往上提提重新夹好,否则要拖到地上。穿过雷雨交加的夜幕来到工厂桥头,桥的那一边就是打球的地方,隔桥看过去车间是灯火通明看起来暖暖的一片,隐隐地可以听到传来的喧嚣声。当我走进车间,那的每张球台上都是激战正酣,周边围满了看客,叫好声和哄笑声此起彼落。咱是小毛孩,个子小看过去大都是背影,过去人的服装又比较接近,要从中找到父亲还是花点时间。父亲见到我十分意外,知道我是来送伞感到很高兴,年纪小小也能排上用处,这可比会打酱油强,父亲把我举起来亲了亲,就抱着我一起继续看打球。旁边的叔叔阿姨得知我冒雨来送伞,纷纷夸我能干了不起,咱是相当地自豪,所以至今对那一段经历印象深刻。
球桌上小小银球来来回回,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咱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乒乓的魅力。正当我看着入迷的时候,头突然被人摸了一个,可我转头看时又看不出被谁摸的,大家目光的目光都聚焦在球桌上,父亲也是如此。我就接着看球,可又被人摸了一下,等再转头查看似乎还是老样子,父亲两手抱着我,也不可能摸,正当我狐疑的时候,妈妈的脸笑着从爸爸背后慢慢升起来,原来是妈妈在摸我头。那天送伞的完整情形是这样的,母亲见我一口答应送伞,积极性很高不好反悔,但毕竟是个黑夜雨天我还小,怕这样独自出门不安全,就在我出门后,悄悄地跟在后面,但始终和我保持一段距保驾护航。我急着赶路所以也没发现,就这样一直跟到赛场里。这段因乒乓球而起的美好过往被我永远记住,成为了今天的回忆。
虽然通过那次送伞,乒乓球引起我的兴趣,可我太小个矮还不适合玩,所以父亲也没教我,他倒是有心培养大我三岁的姐姐打球。姐姐那时身高刚够接受乒乓球启蒙。我们家的旁边,当时有一栋专门给参加三线建设的三线战士居住的楼,那里面有食堂,还有一个乒乓球活动室,供他们休闲 娱乐 。三线战士白天干一天体力活都比较累,一般没有多余精力再去打球,所以那间乒乓球活动室空闲时候居多,这也就给父亲用业余时间训练姐姐打乒乓球提供了场地和时间。父亲是一个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可对于如何训练乒乓球技术也是门外汉缺经验,他买了一本关于乒乓球技术的书,结合自己的打球一些经验就土法上马。那时我小也常跟着去玩,基本上也就负责在地上捡捡球,上台轮不到我。最初为了训练姐姐挥拍击球,父亲在门框上用绳子吊了一个乒乓球,方法很简单就是把乒乓球戳个小洞,用细绳绑一小截火柴梗塞进去就可以挂起来了,在那荡来荡去挥拍推它。这个小玩意挂在那,姐姐不打的时候,我会抽个空子那她的经拍一顿狂扇,也不是训练就觉得抽的好玩。现在网上有那种摆在地上用一根钢丝顶着球练击球的小装置,估计要比吊着练更合理。
按照父亲的路子,姐姐大约训练了两年,在她五年级的时候,父亲给姐姐报名参加了单位里的女子乒乓球大赛。过去还真是办大众 体育 ,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乒乓球不讲究分级别大家同台竞技,采用单淘汰方式进阶,赢者进入下一轮。那次比赛事我是全程观战给姐加油,因为我姐是年龄最小的,她对手都大姑娘、阿姨们,所以有她的比赛围观者特别多,都觉得小学生和大人打比赛好玩,但是比赛的进程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姐是一路过关斩将,后来居然打进半决赛。因为参加的人多,比赛是分了好几个晚上,我始终为姐摇旗呐喊助威。姐的打法是按父亲的野路子训练出来的套路,基本功虽不正规,但打比赛还蛮管用。在比赛中她有两个绝招:一招是发球贼;二招是推挡线路变化刁;除此这两个强项外,她连抽球都不太会,更别说拉球,但她发的奔球又快又刁钻,一条斜线一条直线,来回倒腾而且相当靠边。她发球有一个特点,一双眼睛溜溜转非常具有迷糊性,常是瞄左边发右边,有时又是看那边发那边。当时乒乓球规则大概还没规定发球必须平抛这一说,球是攥在手里发出的,所以相当隐蔽突然,再加上球速又快,那威力都赶上抽球,就这招搞的那些大姐阿姨们吃尽苦头,在接发球阶段就不断丢分弄得晕头转向,有时连球都碰不着。我姐凭着发球的优势在比赛中占尽先机,这比当年蔡振华在国际比赛中的发球优势大多了。她那种声东击西的快速奔球常常直接得分,引得观众哄笑一片,大家纷纷为鬼精的小姑娘喝彩,真是一招鲜吃遍天。另一招就是她推挡线路的变化多,台上那不好接球就往那推,一般情况她的发球被对方接回来,往往质量不高,再被我姐推一板落点刁钻的球,结果搞的救球不急丢分,败给我姐的选手都觉自己输的冤,似乎自己还没怎么发挥就已败下阵来。在半决赛姐姐输给一个年轻的阿姨,据别人讲那阿姨年轻的时候是在体校练过乒乓球的,人家功底扎实步伐好,知道姐喜欢发奔球偷袭的特点,接球时站位有意离台远些,加上人家步伐好擅拉球,姐的那三板斧就不灵光了,自然败下阵来。不过姐姐还是取得那次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一战成了单位里的小名人,人人都知道有个小姑娘打乒乓球很厉害。如果碰到有人提及这个小姑娘,我都会自豪地凑上去补一句:那是我姐。
当年三线单位地处偏僻,没有地方可以系统学乒乓球,加上父亲先前的一些土法教学,单位上的乒乓高手认为我姐提高的空间不大,这样父亲也就不再坚持他的训练,姐打球也就当业余爱好玩玩。说起我姐,她的运动天赋也还是相当不错的,后来她在初中拿过长跑比赛的冠军,单位里搞的游泳比赛,她也拿冠军。她因胆小比赛时还不敢跳水 ,人家从跳台出发,她是从水里出发,最后依然能拿第一。从小,姐就是我的骄傲。可惜在六年前在一次意外中,姐姐不幸永远地离开了,写到这内心隐隐作痛,时常会想起她,回忆起过去。我清楚地记得姐姐那次乒乓球比赛第三名的奖品:一根竹笛和一支红双喜的球拍,她把那个球拍送给了我,我是拿着那只球拍开始参与乒乓球运动的。
我开始打乒乓球大约是三年级,父亲已放弃对姐的训练,对我基本不教自己玩去。现在回忆起来那会学校里开展最好 体育 运动就属乒乓球,其他运动项目,因场地器材的*开展不易,而乒乓球则不同,它是国球,学校有场地,在父母各个单位里也都有乒乓球室,打球地方多器材也简单,所以就展开的好。说说当年打球的热情有多高呢?就是连课间的十分钟都不放过,要抢时间打上一会乒乓球。学校里离教室不远就有三张水泥台子,摆上砖就是网。这几个台子,对我们一大帮球迷是太少,要想能到打球,就要看下课时谁跑的快,先到先占先打。每次估摸着快要打下课铃时,心里就开始卯上劲准备往外冲,最怕的是下课铃响了,老师还要再啰嗦两句,这样别的班的人早就冲出去了,那时刻心就像被猫抓似的。课间休息时间就十分钟,为了使更多人过一把球瘾,通常采用打皇帝方式,一次上三人打,每次打三分输者下,这样的轮换方可以满足更多人。到了上课铃响起,往往还是有人不甘心立即回教室,非要瞄见老师走出办公室开始已往教室走的时候,才迅速飞奔进教室。有时做的比较过分,是赶在老师身前闪身进去,气的老师进来要骂上一顿,说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重,要我们下不为例,否则就直接不用进教室你们接着打。虽然被训斥,可大家也没全改,而是学会了看人下菜碟,对脾气大的或是班主任就早点回,其他好说话好脾气的老师依然是这样争分夺秒。
除了在学校打球,我们平日里还喜欢去大人工作的办公区去打球,因为那里的球桌好。开始时,大人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打,都是家属子弟开个口子,可安静地打球不是我们孩子的特点,经常的喧哗和吵闹影响到了办公,就开始禁止了。活动室开始锁门,我们就翻窗,后来窗也给插上。我们还在食堂里打球,把两张方桌往一拼就可以开练。最土的打球方法是在家属楼的走廊里,两个人往地下一坐,中间架两本书也能推来推去地打乒乓球,对做有兴趣事,孩子们总是办法很多。
最初打球我用直拍,过去直拍打法是绝对的主流,那时用横拍的很少。我直拍打的好好的,有一天不知怎么地我突然很想改成横拍打。横拍当年还不好买,我就直接把直拍改横拍握法开始打,开启耍横拍大刀的新征程。因为直拍只有一面有胶皮,我是正手用这面,反手直接是用光板磕,就这么和同学们打起比赛来还经常赢。本来这么打也没觉得有啥问题,可小伙伴们有意见不干了,说我用光拍接球违反规则,原因是用光板接球不吃旋,这不公平影响到他们旋球作用的发挥属耍赖。咱也弄不明白是否违例,可他们仗着人多,我也争不过他们这违例的帽子算扣上了。我是不想放弃横拍打法,可又没有真正的横拍确实是苦恼一阵。好在不久一次机缘巧合,一位同学打球把拍子搞断了,可拍子的胶片还好,我就要了过来,想把它贴在自己直拍的另一面,这样就可以做成一把双面有胶片的横拍。可有了胶皮又缺粘拍的胶水,后来还是我奶奶用了一个土法帮助我完成了横拍的制作。奶奶用鸡蛋清再加些米饭粒给我把胶皮粘上,然后用石头压了一夜,别说还真粘的还挺牢,就这样我开始用这个直拍改成的横拍大杀四方了,咱拉的一手小弧圈球在学校小有名气。
自小打上乒乓球,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项运动,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打。乒乓球是咱的国球,也不敢说自己水平有多高,因为中国民间高手有的是,但我有一个优点,就是能跟任何业余选手把球打的其乐融融,根据对手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打法。初期打球年轻时喜欢比输赢,到了一定阶段在打球中也慢慢学到做人和体会运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对输赢就不太在意,而是追求运动过程的愉悦。比如过去打球,经常是谁输谁下,可是你老赢也不好,你打多了别人就打少了,有时放放水,球场上就更融洽欢乐也多。再比如,打球要想赢,就要往对方不容易接的地方打,这样就会造成来回球少捡球多,现在我喜欢打来回球多的打法,一个球来来回回打上几十个也挺有意思,不轻易下死手,这种悠着的打法,对上了岁数的人更为有益。还有就是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打法,进攻为主的、防守为主的、削球的这样能体会到不同打法带来的乐趣也是很有意思。
东拉西扯写了那么长一篇关于自己与乒乓球的事,如果真有人看到了结尾,那无论如何要表示感谢,这最后我写上点自己打球经验的干货以答谢读者。打好乒乓球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用重心打球,这是打乒乓球的灵魂。你也许听过专家也这样讲,但一般人未必能理解透。用重心打球,就是要尽量靠近身体重心挥拍击球,击球时拍子要从这经过。那么人体的重心又在哪?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挂一个坠子能挂到肚脐眼的大项链,坠子所在的位置就是你的重心。打球时你屈膝弯腰,那坠子挂下的位置就是重心。为什么乒乓球的步伐那么重要,步伐移动的目的就是要把重心搬过去以保证能做到用重心击球。你随时把重心调整到球跟前,挥拍能做到重心相撞击最好。经验理论就谈到这,打乒乓球是个技术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才有效,这个过程要通过实践练和比赛才不能完成。业余爱好者不一定对技术那么执着,只要能从乒乓球运动中得到乐趣就好,它是一项可以长久参与的运动 游戏 ,有它长久相伴一定能为你的生活和 健康 带来极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