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大学个人发展课大概是上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00:5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0:54
一、适应形势、课程萌芽(20世纪90年代开始)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首都师范大学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逐步融入对毕业生的指导,成立了专门的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编制讲义,课程开始萌芽。
二、精心设计、课程探索(2000年至2007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课程立足实际,不断探索,逐步明确了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现实需要,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多元并存的课程结构。
1.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理论依据
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课程团队最终选择了理论发展成熟、影响力较大、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大学生的四大理论——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职业类型论、舒伯的终身职业发展理论以及里尔登等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以此作为该课程的理论支撑。
●现实基础
直面和解决学生存在的现实困惑构成了本课程设计的现实基础。这些困惑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缺失。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完成激活思维,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动力成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是现实需求成就了课程。
●研究积累
多年来,在就业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提炼出系列成果:《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问题的研究》(2008.1)、《抓好课程建设,推进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2008.3)、《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2009.1)、《深化就业指导,增强思政教育实效》(2010.4),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积累。
2.初步形成多元并存的课程结构。
经过几年的讲座到选修课的实践,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到2007年,已经开设出《职业生涯规划》(200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03)、《就业指导》(2004)、《创业基础》(2007)等多门选修课程。
由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开设数量的强烈需求,2007年,学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列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必修课,36学时,1学分)。
三、形成体系、突显特色(2008年至今)
在不断的积累发展过程中,本课程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特色日趋突显。
1.建构“1+4+X”课程体系,出版自编教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0:54
一般说的都是废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0:54
自己选,选什么就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