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1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3:59
在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经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了塑像,面面相对。汉武帝刘彻命人于京都长安开凿昆明池,并于池的两侧摆放牵牛、织女石像。如班固的《西都赋》记载:
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
牵牛和织女已经从天上来到了人间,原来被远远地隔离在银河两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渐明显。
牵牛、织女两星已经具备了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因受银河之隔的爱情悲剧。
到了汉代,在司马迁的笔下,织女的家庭出身才有了一些眉目。在《史记·天官书》中说:
织女,天女孙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亦称天孙,是个仙女。
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就中断了。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而牛郎则未能脱俗,始终是个凡夫俗子。因此七夕相会,也就是仙凡相会。
在《汉书·天文志》中,也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到了南北朝时,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在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小雅·大东》中说得更加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饱受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在东汉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了风俗之中。
在七夕之夜,妇女们不仅争出家门观赏“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鹊桥之会”,而且还要祭拜牛郎和织女星,乞愿七巧。
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汉代的一些画像砖中体现出来。据吴曾德著的《汉代画像石》一书中记载,在山东历城孝里铺孝堂山的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图。图中有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对,在织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织机上操作,旁边还有一只飞鸟,就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以鹊为桥、七夕相会的表现。
此外,在河南省南阳汉画馆中,也有一幅表现牛郎和织女的画像。这幅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做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这显然也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一种艺术表现。在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如曹植的《九咏注》说: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由此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