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22: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1 21:01
当郑州纺织业提出 “用土地换生存”的方法被采纳后。相应棉纺厂的搬迁就高调开始进行,但土地被*收到土地储备中心后,国棉几个厂不能立即见到钱。无奈他们只好另寻合作方,在土地进行拍卖时,想方设法让合作方得到。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棉厂在利益的分配上明显地处于劣势,根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反倒是相应的房地产企业左右着国棉的走势,包括厂址的搬迁。本来试图迅速地融资以促进纺织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改造,就连这样在本质上是亏本的买卖都难以维继。 而今,内有出口退税*的调整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外有美元贬值、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越南等国家加入到低价格和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中等一个个利空因素的集中发难,面对这种全行业性的存亡困顿,什么才是国棉几个大厂最终的生存救赎?
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 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河南省30%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在3%以下,60%的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0.73%,其余10%的企业亏损。
但是尽管办法很快会出台,停了的工地会再开工,可是很显然,郑州纺织业分散三地的格局已成,不可避免还将互为竞争对手,这些纺织企业到底能否重拾辉煌,还是一个未知数。
基于此,郑州市才做出了成立须水镇“纺织城”的规划。在设想里,相应产业一并迁入,加上经过升级改造的几大棉纺厂,郑州有重成全国纺织重镇的可能,而本来一直亏损的几大棉纺厂,也能一举重现辉煌。该规划立即进入了实际操作程序,但随后相关各方却出现分歧,并发展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几家棉纺厂分散到了三地。
市*决定在国棉三厂原址上建设一座纺织工业博物馆 。将来,这个博物馆会记录下当年那些女工曾经的辉煌,让后人牢记她们的光荣。国棉企业不仅曾经造就了郑州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独特的郑州“西城文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在郑州甚至河南历史上,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