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数据看教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21: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9:11
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本周课程进入小学六年级的整理与复习,第一部分是《数与代数》。这部分的知识点又多又杂,很多知识点学了比较久了,学生遗忘率较高。因此,本周的课常常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翻看本周的课堂数据,发现除了自主活动时间较上周上升以外,课堂互动与课堂生成都下降了。再细看课堂记录,揪出了一些问题:
一着急就爱讲
翻看课堂记录发现周一的课上传学生作品后,剩下的16分钟麻吉星都没有记录有任何的操作。(如图1)说实话,上课时,也没觉得这部分花了这么多时间。
这段时间到底在做什么呢?从后面的加分情况可以推测出,这段时间有4位学生进行了发言。除了这4位学生的发言,剩下的肯定就是我在“教师中心”了。回顾当时的课堂情况,学生先进行知识整理,拍照上传小组作品,由随机挑选的学生进行发言介绍后,其它3位同学进行修改补充,剩下的就是我对着学生的作品在不断的补充了。显然,这段时间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处在被动听的阶段,学习效果是不高的。而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由于复习时间紧张,我想多补充一些相关知识的易错易混点给学生,一厢情愿的认为,我上课多说一遍,多强调一些,学生在练习中就能够不再出错。不知不觉中就讲了那么长的时间,不自觉的掉入了“教师中心”的陷阱。那么怎样提高这部分教学的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呢?其实,我只需要提供一组相关的易错题让学生参与练习,再收集学生的各种错误类型上传到班级大屏供学生比较分析,学生的参与面与学习效果都会比我不断的讲好得多,学生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越着急越讲浪费掉的时间反而越多。
评价与投票的不同
翻看我的课堂月平均数据,其中课堂生成中的视频和评价记录都是0次,视频0次还可以忍,做为象征高阶思维的评价居然也是0次就不得不好好反思下了。
其实,我课堂中是有评价的,上周三的课上,同样要求学生回顾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后,通过抢答参与PK,评价的标准是:整理过程有序,知识内容丰富。我上传了3份作品,学生根据这个标准进行投票,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份。投票结果如下:
第二份作品整理有序,内容丰富,所以获得了最高的选票,但也只获得了45%的选票,大部分选票被第一份作品抢走,学生选择的原因是这份作品虽然杂乱无章但是内容是最丰富的。通过学生回答选择的理由,才发现这样进行投票评价的弊端。在进行知识整理的时候,我希望学生首先是有序的进行整理,将零散的知识连成串,然后才是考虑涉及的知识越多越好。但是在这样的评价规则下,各个评价标准的权重是一样的,那么这样就减弱了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导向作用,部分学生就认为包含的知识越多就越好。若在评价标准后面附上得分,如整理有序是3分,内容丰富是2分,再使用评价功能逐一对作品进行打分,进行pk。那么学生就会首先考虑将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才能更好的达到整理知识的目的。
要提高课堂的效率不是靠教师更多的讲,讲的多并不代表学生吸收得多,设置任务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才可能让课堂更高效,当然,在设置任务时,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还需要设置合适的任务规则,在规则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习走向深处,这样学生充分参与,深度参与的课堂才是期末复习需要的高效课堂。这样的课堂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庆幸我有课堂数据的帮助,它就像是藏着许多宝物的宝藏,需要我不断的多看,多想,多算,通过逐渐提高自己的数据感,来支撑和武装自己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