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57
90后的我们都在做些什么?相信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但如果我说90后已经是卫星发射中心的工程师、发射场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你一定会大吃一惊。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能够成为这样的航天专家无一不是两鬓斑白。这么年轻的专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真的少见。但你没有听错,这位90后的火箭专家就是于新辰,一个90后的大男孩。他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别看年纪小,已成功参与60多次火箭发射任务这位90后的大男孩别看年纪小,可人家已经累计成功参与了60多次火箭发射、80多颗卫星发射任务。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嫦娥三号”“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风云四号”“北斗三号”等重大发射任务。当之无愧的西昌发射场动力系统的技术新星。
在清华大学期间就表现优异,但毕业后却选择待在了山沟沟里于新辰出生在亳州市涡阳县,从小就学习优异。2007年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提前批次录取。在大学期间的于新辰也一如既往的优秀,不仅担任过学生会的生活*,而且还作为主持人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
于新辰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专业为航天航空知识。在毕业分配时,于新辰没有被外面的高额工资所*,也没有选择继续读研,而是毅然决然的来到了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一线。在他的眼里,祖国的航天事业正处在关键时期,而自己恰好又学的这方面知识,所以他应该把自己大学期间这四年的所学所获贡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真正的国之脊梁。
清华大学毕业却在山沟里做起了电梯操作员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于新辰并没有和自己开始设想的那样,参与火箭发射。而是做起了电梯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操控电梯接送上下塔架的人员到相应的楼层,相信这个工作一般人都可以做。这样的落差并没有让于新辰气馁,反而工作更加勤恳。很快几个月后,于新辰就被安排到了火箭常规动力系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
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这项工作比起电梯操作员提升了不少,但也只是一些技术操作方面的活,跟理论专业相关性不大。但于新辰的心里却并不这么想,在他的眼里: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以后成为指挥员时把握技术状态。随着自己的工作努力,很快于新辰就完全胜任了该岗位,并担任了该系统箭上的专业负责人。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他又再次被分配到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担任操作手。低温动力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测试流程复杂繁琐,发射之前要连续精神高度集中、高强度工作8个小时以上,他在这个系统一待就是6年。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于新辰练就了“听声检漏”的本领,多次排除了发射故障。而且因为于新辰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以至于后来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所以于新辰也被同事们称为“活图纸”。
于新辰排除故障,为任务成功发射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8月25日凌晨,在指挥席已经通宵连续工作了8小时的于新辰突然发现传感器显示火箭*发动机的关键元器件出口压力值比指标要求偏高,而且持续升高。这个元器件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启动和关机,如果故障不能在1小时内排除,那么这次任务极有可能会终止,原定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时间至少推迟7天以上,如果冒着风险发射,则极可能造成*火箭不能工作,卫星无法入轨。
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围在一起讨论排故方案。尝试第一个方案以后情况没有好转,尝试第二个方案后压力值继续升高接近安全值上限,情况进一步恶化!这时还有5分钟就到允许排故时间的后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指挥大厅寂静一片。这时于新辰依据元器件的工程特性,认为提高元器件的入口气体压力,其出口气体压力应该会降低,他沉稳果断地下达了提高入口气体压力的口令,这个参数在1分钟内迅速下降至指标要求范围内。就这样,在距离允许排故时间后限只剩两分钟的情况下,于新辰成功指挥系统人员排除了这个关系任务成败的故障,为任务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航天人的苦于泪这些在我们普通人眼里的国之栋梁其实也是一个个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一年365天没有假期,除了要在山沟沟里苦心钻研以外,想要回家看自己的父母几乎成为了奢望。对于于新辰来说,自从参加了工作以后,每年回家和父母住一个星期竟然成了自己最开心的事情,而且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于新辰隐瞒了很多危险的工作,所以我们能够有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真的要感谢这些科研人员,他们真的辛苦了。
于新辰未来的打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01指挥”的航天系统指挥就不是好指挥。
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对于未来他也有自己的“小目标”。那就是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机会成为“01指挥”。“‘01’相当于发射场的指挥中枢,是指挥中心的大管家,能担任这个岗位,一方面是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一份荣誉。
相信90后大男孩于新辰一定可以实现他的目标,同样作为90后的我们也要努力,为了我们的祖国,也为了我们自己,努力奋斗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58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90后”锅炉工:“燃烧的红心”助推火箭腾飞
中新网西昌7月10日电 (王玉磊)7月10日清晨,又一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中国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提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家最熟悉的人物便是“01”指挥员、“金手指”,曝光度高的也是加注指挥员、吊装操作手等。
然而,卫星火箭发射是“万人一杆*”的事业,还有这么一群人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也没有多少突出的事迹,只是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一员,却担负着繁重艰巨的任务,涉及维修、炊事、医疗等方方面面,折射出火箭腾飞背后鲜为人知的多彩故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90后”锅炉工在工作中。 欧翔 摄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样的大系统里,有这样一个岗位——负责操作锅炉,为火箭、卫星测试厂房的空调提供蒸汽,确保湿度、温度达到检测标准。在这个岗位上的人,说好听点,是专业技术人员,说白点,也就是烧锅炉的。
烧锅炉怎么啦?有人认为这个岗位丢人、说起来自卑,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群“90后”小伙子,不但不嫌不弃,还担当为傲。他们说:“虽然岗位平凡,但我有颗燃烧的红心!”
田鑫瑶是一个94年的胖小伙,黝黑的脸庞,总是爱笑,笑的时候一口白牙显得特别明显。
任务期间,我们每天平均要烧将近6吨的煤,全是我们手工一铲一铲地装到小推车里,一车接一车地运到锅炉房。”当记者询问一天要烧多少煤时,田鑫瑶侃侃而谈,自豪地介绍道,“我们这儿也分淡季和旺季,夏天活儿相对少,冬天活儿多。从头一年10月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年5月,经常是24小时不间断供蒸汽,3小时一班,轮班巡查。”
据了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曾考虑过采用锅炉烧天然气、汽油来代替烧煤,但是因为发射场地处偏远山沟,铺设管道成本、燃烧危险性等因素,还是沿用传统的人工烧煤办法,去年对锅炉进行了换代升级。
虽然已经到了下午,在这约360平米的锅炉房仍然闻到,锅炉操作区域燃煤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混杂在空气里,比铲煤还要遭罪。
铲一回煤,烧一次锅炉,鼻子眼里耳朵就全都是灰。”到岗位快1年的何家琛,指着已成油黑的口罩笑呵呵地说,这是今早才换的新口罩。
在这里,也来过很多“过客”,其他岗位过来帮忙铲煤的,许多帮了一次就再也不来了;还有的在这儿干了1年,也坚持不下去,走了。
“奋斗是最幸福的!为什么看不起烧锅炉的,不就是觉得这个岗位又脏又累,没有技术含量么?”朱高平掰着布满厚茧的手指一个一个地细说,铲煤只是基础工作,接下来的活儿就得动脑子了,要思考填煤的时机,要观察煤层充分燃烧的厚度和区域,根据火候调整煤层,摸索鼓风引风的节奏,还要听气的动静来调整送气阀门大小等等。
烧锅炉除了是个体力活、技术活外,还有几分危险。去年冬季执行遥感三十号03组卫星发射任务时,就发生过出渣机链条卡死的故障。大伙儿见状一起出动,先借抽水泵把黑色的渣水往外抽,等水差不多抽到只有半身腰深时,干了5个年头的操作手邓彪二话没说,脱掉衣服裤子就跳进渣坑池里,用碗来舀出煤渣来清理渣坑,在连续奋战了数个小时后,终于排除了这个故障。
卫星发射中心“90后”锅炉工用过的白手套。
还有一次水压过大,如果不及时排故,持续下去会发生炸炉的危险。主操作手王磊快速定位出故障原因是进水管受堵后,对锅炉实施紧急关机。他们打开锅炉顶盖,想方设法对锅炉顶部进行降温。待温度降下来后,经验老道的王磊钻了进去。由于顶部隔层只有40公分高,王磊只能平躺着操作电钻,给左右两根堵住的滋水管打孔疏通。之后,他又用角磨机进行打磨,摩擦飞溅的火星子直往他脸上喷,两个腮帮子和额头都被灼伤布满了小黑点,如今都还留着疤点。
现在王磊在北京学习,当用微信问到做这些后悔不,他坦然说:“烧锅炉也就苦点累点,没啥后悔的。如果人人对岗位都挑三拣四,火箭能成功上天吗。”
当谈起找对象的事,邓彪、田鑫瑶、何家琛都有些腼腆。操作手朱高平开朗地谈道,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在四川泸州工作的女孩。刚开始时,当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朱高平也犹豫了一会儿,要不要实话实说自己是锅炉工。但性格直率的他,还是大大方方地交了底:“我在发射中心是烧锅炉的。”没想到女孩听了朱高平的坦白后,不但不嫌弃,还认为他是个踏实的男人。
工作岗位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群“90后”锅炉工们接触最多的是黑色的煤块,他们微笑着的黝黑脸庞下,有颗燃烧的红心,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58
这位年轻的专家在大学毕业以后放弃了读研,然后来到大凉山,从事这份工作好多年,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59
这位年轻的专家在学校的时候就学的是航天专业,在毕业分配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这里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事业。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00
这位年轻的专家有非常丰富的经历,而且他的研究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磨难,最终一步步的走向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