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9 04: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8:37
发生危害:洋李矮缩病是Thomas等(1936)在美国纽约州首次发现的。之后,发现广泛分布在核果类果树上,有许多株系和分离物。其实病原仅在少数洋李品种上产生矮缩症状,却在其他核果类果树上常引起矮缩。但由于该病毒是在洋李树上最先发现的,所以,仍命名为洋李矮缩病毒。洋李矮缩病毒在多数李品种上是潜隐侵染,不产生任何症状,只在少数品种上引起叶片卷曲。
洋李矮缩病毒不论是产生矮缩症状或卷叶症状,还是潜隐侵染,对李树生长和结果都有严重的影响。据Kegler(1977)研究,洋李矮缩病毒侵染导致洋李减产60%~80%。
传播方法:洋李矮缩病毒通过嫁接、汁液、花粉和种子传染,潜育期为9~10个月。该病毒也可机械传染到草本植物上。
传毒介体:介体不明。
种苗传植物:带毒樱桃无性繁殖材料及欧洲酸樱桃种子(种传率9%~15%)、圆叶樱桃种子(种传率9%)、欧洲甜樱桃种子。
自然寄主:自然寄主有杏Prunusarmeniaca、欧洲甜樱桃P.avium、欧洲酸樱桃P.cerasus、樱桃李Prunuscerasifera、毛樱桃P.tomentosa、桃Prunuspersica、圆叶樱桃P.mahaleb、乌荆子李P.insititia、洋李P.domestica。其中,洋李的感病品种有Tragedy、Italian、Lombard、PrunedEnte、EmmaLeppermann、AnnaSpath、ReineClaudeAlthau和krikon。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洋李矮缩病毒可在李属中的122种植物上产生症状。但这些症状是由洋李矮缩病毒一种病毒引起的,还是由洋李矮缩病毒与李坏死环斑病毒复合侵染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在下列植物中仅分离到洋李矮缩病毒:紫杏Prunusdasycarpa、簇生桃P.fasciculata、灌木樱P.fruticosa、麦李Prunusglanlosa、来昂樱、山桃稠李P.maackii、雁李P.munsoniana、梅P.mume、针樱桃P.pensylvnica、矮扁桃P.tenella、毛樱桃P.tomentosa、榆叶梅P.triloba和黑果稠李P.virginiana。洋李矮缩病毒的草本寄主范围非常广泛。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洋李矮缩病症状的出现,与气温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气温超过22℃时,病树症状逐渐消失。气温在13~22℃时,症状最为明显。
病害的防治:可用热处理方法除去桃树(cv.Okubo)上的病毒(白天40℃12h;夜晚30℃,12h)后再芽接到种苗上(Yamaguchietal.,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