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19:31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结合,进一步推动2009年寒假社会实践工作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展,现发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规划大纲》,请2009年春季学期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及其他对此项活动感兴趣的学生认真阅读,并按照要求做好实践工作。 一 目的和意义 1 构建“开放式-研究型-动态性的社会实践模式”。 2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独立考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参加人员 1 哈工大在校学生。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 3 人文学院和其他院系的相关教师。 三 教师工作职责 1 布置社会实践活动事宜。 2 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 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价。 4 组织相关的成果推介会。 四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形式和内容 1 以假期为主。 2 以学生的家乡为主要基地。 3 可独立进行社会调研,或以由家乡同学组成的研究小组为单位。 4 社会实践活动分两个阶段: (1)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课的每年春季学期,实行累积分制。分值权重为:期末考试60分,平时成绩25分(出席10分+作业15分),调研报告15分。调研时间,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寒假(2009年1-2月)。提交报告的时间,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二个学期,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过程中的5月1日之前。 (2)将本项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团委的社会实践框架中。具体操作程序是:对报告成绩高的同学,以及对感兴趣于社会实践并有意进一步调研的同学,重点扶植和培养,由任课教师做指导教师展开继续研究。如果报告成熟,可在毕业前的任何一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的星期二下午提交给指导教师(提交论文地点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以便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评优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5 调研的参考项目主要包括: (1)中国*历史遗址考察; (2)劳动模范及其成长环境考察; (3)厂矿村镇发展历史考察活动; (4)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考察; (5)青年成才观念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 (6)农村基本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 (7)家乡现代化变迁状况调研 (8)家乡英雄模范对地区社会辐射影响的考察。 (9)家乡的和谐村社、市镇建设现状和建设情况。 (10)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 (11)家乡的民主*建设。 (12)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自选题目。 五 社会实践成果的规范要求 社会实践坚持以调研成果作为活动评价的主要方式。调研成果主要体现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主要是针对某项调查研究课题提炼而成。其规范要求,需符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成果文本规范》: 1 要有模版统一的封皮(报告的第一页); 2 要填写模版统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简况表”(报告的第二页); 3 报告的正文(从报告的第三页起)。正文字数2000-5000之间。 4 成果以A4的白纸体现,以便统一装订。打印或手写均可。 六 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评价 1 鼓励原创性研究,切忌抄袭。 2 由任课教师和相关专家评价成果。 3 与学校团委合作,对推举出的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4 将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和获奖成果分别汇编成册,并用以示范后继活动参加者。 七 社会实践的特点 1开放式:时间开放,在课程开设前和课程结束后,利用寒假和暑假进行。对象开放:参与者为全校学生。地点开放,学生所在家乡,遍布全国。内容开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研究型:该实践具有复合性,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如观察社会能力、实地调研能力、逻辑构思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3 动态性:如果一个假期或两个假期时间不够,可以进行后续调研和研究。只要上在大学本科四年中提交的报告,均为有效报告。 4 灵活性:第一次调研,即学生入学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课前的第一个寒假的调研,每位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必须进行,报告计入期末总成绩,权重为15分。但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结束后的后续调研,则采取自愿原则。 八 主要参考资料: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该书可为大家提供社会调研的一般方法,如调研的路径、问卷的设计、访谈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