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06
春秋中叶以后,晋国早已经不是晋文公晋景公称霸中原的那个晋国了,虽然晋国还是霸主,但公室衰微,六卿专权,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斗争日益尖锐。
晋国的四卿之争属于什么性质?
六卿轮流执政的时代,实际上是晋国封建化的开始。随着生产力不断的提高,晋国的封建生产关系也日趋发展。执政的六卿在其领地内不断开辟大量私田,并且将百步为亩的旧亩制改成一百六十到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新亩制。以利于铁农具的使用和亩大赋轻,极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们还废除了旧的采邑制,实行新的郡县制。
这么改的效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原本的分封制平衡被打破。只剩下公室到六卿这两层,下面的全部都被六卿整合了。如此一来,公室的税源按照原来的一百步一亩的公田向六卿征税,而实际上“一亩”所征收的赋税远远小于六卿所能获得的税收,由此极大的加强了六卿的经济实力。改郡县制以后,六卿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官僚行政体系,加强了地方的控制,解放了生产力,由此一个个开始强大起来。
到了这一时期,六卿与晋国的关系,就跟周天子与晋国的关系一样,晋国在外面争霸,而六卿在晋国内部争霸。
但晋国的地盘就这么大,向外扩张显然不能满足六卿增强实力的刚需,所以为了发展势力,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六卿之间的斗争剧烈化实属必然。
公元前514年,六卿首先把矛头对准了晋公族的祁氏、羊舌氏,把这两家的采分为10县,然后各自瓜分了,晋公室衰弱至此,再没有任何主导晋国的可能。
六卿显然不满足区区10县之地,为了扩张,他们把屠刀举向了彼此。前497年,中兴氏、范氏向赵氏进攻,赵简子依托新建堡垒晋阳城,击败中行氏、范氏,而成为晋国权卿。公元458年,赵氏联合智、魏、韩一同攻击中行、范氏,瓜分了他们的领地,于是六卿只剩下了四卿。
四卿肆无忌惮地挑起内战,一步步专权晋国,使得晋公室再难以容忍,晋出公于是跟齐、鲁结盟,打算共伐四卿,然而你四卿先发制人,联合进攻出公,出公兵败,仓皇出逃,死于亡齐途中。
而在这场战争中,获益最多的是智氏,其在晋国的权力、封地、声势已经超过了赵、魏、韩三卿,到了想要废掉晋室自立的程度,只是恐赵、魏、韩三卿不服,只能先立新君哀公,勉强保留着一个“晋国”的政权,实际上,四家之间跟诸侯已无区别。
综上,四卿的本质是春秋以来社会封建化,生产关系改变的代表,他们不断朝着集权封建化过渡,打破采邑分封,使得土地不断私有化,在其封地上基本完成了地主经济的转型,在此种社会制度之下的四卿之间势必迟早要分道扬镳,决一胜负。
晋阳之战的魏、韩反戈原因
弄清楚了上面所说的四卿性质之后,再来探讨晋阳之战魏、韩临阵反戈,就比较清晰了。智氏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压缩韩、赵、魏三家的生存空间,然后废晋自立,最终再彻底消灭三家,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从卿到诸侯的华丽转身。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办方式,那就是四家独立出晋室,然后再以诸侯的身份一决雌雄,但这种方式是智氏,以及其他三家不可能采取的方式。因为,他们之间的封地犬牙交错,彼此之间相互割裂。在这种地缘环境下,使得他们不可能立即就宣告独立出去,因为这样一来,只会成为诸侯逐一击破的对象。
所以,最强的,也是相对其他三家封地集中的智氏打算内部消化三家,完成*转型。而以当时扩张的结果,以及地缘环境来看,智氏的首要劲敌就是赵氏。执掌晋国政权的智氏,为了达成目的,在公元前455年,借口与南方越国的争霸,对三卿以“食果去皮”之计,一点点蚕食三卿,要求3家各献地百里,相对弱小,封地也被割裂得七零八落的魏、韩迫于强势的智氏,献出了百里之邑,唯有赵襄子对这种无理要求断然拒绝,因而智氏挟魏、韩两个小弟对赵氏发起了进攻,晋阳之战开始。
这一战的结果是最强的智氏,被水淹大军,又被小弟反叛,最终智伯被赵襄子所杀,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地盘。
魏、韩为什么中途变卦,临阵反戈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强大的智氏太过强势,他们迫于形势献地,出兵,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为图自保,但在智氏主导下的晋阳之战,即便胜利了,两家所获得之封地也不如智氏多,何况就地缘环境而言,智氏拿下赵氏后,其封地主版块远远大过了其他两家,到时候,再转过头来把*口对准韩、魏,两家即便联手,也不是智氏的敌手,韩、魏的无奈出兵,已然完全丧失了对独霸晋国的可能性。
但这个时候,赵国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案,即三家联合共灭赵氏,然后平分晋室。显然这个分配方案要比智氏的挟迫更符合韩、魏的利益。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不是不懂,如今加上赵国,似乎对上智氏,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一拍即合,临阵反戈,自然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