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八下文言文个别字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2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11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陈涉世家》)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过秦论》)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9)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高级汉语词典
  以
  yǐ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人少势弱的一方)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助>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名词,胡须
  (9)动词,像
  (10)代词,代指人或事
  (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而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为
  (为)
  wéiㄨㄟˊ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12

2

参考资料: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12

之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陈涉世家》)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过秦论》)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9)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于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57.htm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52.htm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名词,胡须
(9)动词,像
(10)代词,代指人或事
(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 ér(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39.htm
为: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48.htm
同学,因为字数的*,这里只是我截抄的一部分,我后面给的来源地址上的很详细,你可以去看那个的解释。其实你要查东西直接去百度百科上查,查不到的再来问,大家再来集思广益帮你解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11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陈涉世家》)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过秦论》)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9)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高级汉语词典
  以
  yǐ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人少势弱的一方)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助>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名词,胡须
  (9)动词,像
  (10)代词,代指人或事
  (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而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而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为
  (为)
  wéiㄨㄟˊ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12

2

参考资料: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12

之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陈涉世家》)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过秦论》)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9)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于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57.htm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52.htm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名词,胡须
(9)动词,像
(10)代词,代指人或事
(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 ér(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39.htm
为: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来源:http://ke.baidu.com/view/42448.htm
同学,因为字数的*,这里只是我截抄的一部分,我后面给的来源地址上的很详细,你可以去看那个的解释。其实你要查东西直接去百度百科上查,查不到的再来问,大家再来集思广益帮你解决。
八下文言文个别字的意思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今异义

消净,散净)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邈,争着向远处伸展) 《五柳先生传》1、古今异义词因以为号焉(古义为“

帮忙啊。。。这些字在初中文言文中的意思。。很急的

盈:满。余:自称,我的意思。狱:监狱。御:皇帝...缘:缘分,因为。远:距离大。云:说。责:责备。众:大家,很多人。就这么多了,我也不容易啊!会的我都写了。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 所有 之而以乃为或于 等字的意思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汉书》:“今欲发之,~肯从我乎?"[~表示乃字,我就简写了.]《示儿》中:"家祭无忘告~翁."2.副词.于是这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顾茅庐于草庐之中."3.副词.却,竟然.《史记.吴王濞传》"当改过自新,~益骄溢."4.副词.只,仅仅.《吕氏春秋.义赏》:...

人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必背加字解释,谢谢!

2010-06-20 八下语文文言文字词练习 29 2013-11-07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所有的文言文注释 14 2013-01-3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及古诗还有文言文,求各位大师指教 7 2011-06-1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 41 2014-07-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的古文注释,只要课文下的,有人有吗?

文言文单字意思

2. 语文文言文单字解释 单 拼音: shàn ,dān ,chán , 笔划: 8部首: 十 五笔输入法: ujfj基本解释:单 (单) dān 不复杂:单纯。 简单。单调(di刼 )。 独一:单独。单一。 单词。 只,仅:做事单靠热情不够。 奇(j?)数的:单日。单号。 薄,弱:单薄。 衣服被褥只有一层的:单裤。 单衣。 覆盖用的...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常用字的意思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4.音节助词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其 1.第三人称 2.活用为第一人称 3.反问语气 4.指示代词 以 1.作为介词1.凭借 2.工具、方法、3.表并列 4.表目的 5.表动作 6.表范围 于 1.对、对于 2.在,从 3.与、跟、同 4....

八下文言文的重点课文的字和词的翻译

8、佁(yǐ)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

谁有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所有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啊?(要全啊~~~)_百...

22.【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本文中可直接翻译为“赞”。 23.【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4.【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5.【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8.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侧面描写山高,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9.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10.结合第一段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连和高11.“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

文言文那个字是像的意思 文言文以字的意思 文言文去字的意思 文言文基本字的意思 用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文言文遂字的意思 文言文尝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常见字的意思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今年四川理科477分能上什么大学 我是四川考生,考了477分,想上四川的二本院校,请问上哪一个学校好一点... 2023年四川高考479分能报哪些公办大学 高考多少分能上商洛学院 2024年四川477分能考上什么大学? 在郑州有没有晚上6点到12点的临时工可干 待遇怎么说请大家给推荐下... 成都肯德鸡打工?? 在郑州德克士小时工一个小时多少钱,还有大概每个月什么时候发工资... 龟头上长一圈小颗粒怎么回事 JavaScript 中快速读取文件的方法 语文版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求!!! 运用八年级下册所学的古诗词写一段话300字 XX科技有限公司的英文怎么写? 科技有限公司 怎么翻译 科技有限公司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什么区别? 科技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有哪些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什么样的企业? 请问“技术有限公司”与“科技有限公司”有什么区别? 怎么扎头发? 如何轻松扎头发 有限公司和科技有限公司的区分是甚么? 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哪些? 怎样扎头发? 有哪些扎头发的方法? 扎头发有哪几种 如何更自然地扎头发? 扎头发方法有哪些? 删除苹果手机自带的软件程序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造型烫? 现在都有些什么烫 2021年宣传片制作的费用是多少?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和文言文 眼镜的拼音怎么写镜的拼音? 求描写女孩漂亮的词汇或语句,要求2种~一种是7、8小女孩的~一种是20多岁姑娘的麻烦各位大大了 镜片的镜字拼音 宣传片制作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中华大藏经的终成完璧 求助,一般做个动画视频的宣传片是怎么收费的 急求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 眼镜的英文单词是什么? 产品宣传片制作要多少钱? 跪求七年级下册和八上语文书的古诗词!谢谢 怎样鉴别在眼镜店配的一副眼镜的镜片为真? 眼镜有哪些种类?它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拍摄组拍一条2分钟宣传片一般多少费用 做一个3-5分钟的宣传片多少钱? 有什么好看的眼镜(平镜) 动画宣传片制作费用有哪些? 磨砂高跟鞋脏了怎么刷洗??、 眼镜的镜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