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成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08:0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4:11
成因:
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2。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4:11
【详解】
松嫩平原西部,约占东北大平原面积三分之一.本区晚更新世以来自然景观的演化形成的地质、地貌和土壤背景、现代气候以及人文景观等决定了该区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过渡带,极易受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发生生态失衡和退化.
“东北地区西有大兴安岭,东有长白山,北有小兴安岭,中部为松辽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全区除西部与蒙古高原接壤,其余都为界江、界河及大海环绕,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兴凯湖和渤海、黄海.
区域内分布着两大水系:北部是流入黑龙江的松花江水系,南部是流入渤海湾的辽河水系.
这种地质构造格局和地貌景观是自中生代开始营造,经过长期演化,到第四纪末基本定型的.
自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和东、西辽河都是内陆河,流入以吉林省大安一带为中心的古松辽大湖.
大约1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末,盆地中部形成分水岭,大湖水系分解成南北两部分.北部形成松花江水系,向东经黑龙江入海;南部形成辽河水系,向南流入渤海.原湖区中心随着地壳的抬升,逐步萎缩干枯,形成星罗棋布的沼泽湿地.以后,盆地西部由于气候变为干冷,湖泊干涸,形成了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和古大湖中心区的盐碱沼泽和盐碱地.在近一万多年来的全新世时期,科尔沁沙地、松嫩和呼伦贝尔沙地在气候适宜时期发育成草原和森林草原.”
“西部的科尔沁、松嫩和呼伦贝尔三大沙地,总面积约8万km2.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沉积了几十米以至几百米厚的中、细沙层.距今一万多年来,经历了几次气候适宜时期,沙地被草本植被覆盖并发育形成古土壤.但由于草原的不当开垦和过牧,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导致一些地方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退牧还林还草以来,一些地区沙漠化过程逆转,特别是在科尔沁沙地南部整体上有逆转趋势,但大部分地区仍然严重.”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约3.7万km2,其最低洼部分即古松辽大湖的核心(吉林省的大安一带),是苏打盐渍土集中分布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连续干旱、过度放牧,苏打盐渍化有发展加重趋势.”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约28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6%,其中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地总面积的34%,严重威胁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有课题组专家认为 2004-9-27:“松嫩平原西部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强烈影响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农业开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改变了本区草甸草原、榆树疏林草原景观,部分天然草场过度放牧,草场植被破坏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该区生态环境退化态势减缓,但区域“三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的态势仍在延续.该地区目前分布有总面积达200万公顷的风沙土.由于开垦和不合理的利用,使许多原来有植被覆盖的风沙土变成了流动沙丘.一些调查显示,该地区的流沙有向大平原中部地区扩展的趋势.该区还有多达300万公顷的盐碱化土地,盐渍化在迅速发展,近年来仅吉林省西部就有67万公顷优质土地退化为盐碱荒漠,这一数字仍在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加.该地区共有320万公顷草场,已有80%以上的面积退化,成为我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概括】(1)季风气候,降水多
(2)河流众多,水网密
(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地下冻土广布。下渗不便
(5)植被密布,涵养水源功能强
(6)农业发达,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引起地下水抬升,盐分上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4:12
缺少材料,大致分析如下:
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蒸发旺盛;冻土层,地下水不易下渗,地下水位高;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上强烈的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