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4 01:1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2:54
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古代)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也是春耕的开始,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
二、传统习俗
1、扫墓
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已流传2000多年。祭祀需准备纸钱、鞭炮、纸礼品等,去祭祀时要边走边追忆祖先生前事迹,坟前表达思念之情,最后行跪拜之礼。
2、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盛行于唐代,唐代诗人韦庄在《长安清明》中写道“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干”,可见当时在民间,不少家庭亦设置有秋千。
3、放风筝
风筝最初叫“风鸢”,是古代军事上用来传递消息的工具,后演变为娱乐玩具。古代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煞是动人。
4、植树
汉高祖刘邦因征战多年,回乡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于是重新修建了墓碑,并种植松柏在旁边做标记。那天正好是清明,此后人们便将祭祖和植树结合在一起。
5、插柳
民间谚语“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虽然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但“清明插柳”风俗从隋朝就开始流行了,人们认为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三、历史典故
晋文公与介子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宫廷斗争四处奔逃,有一次,饿的快晕过去,其忠心的手下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救了重耳。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忆起割肉之恩,亲自到介子推家里请他,可介子推不愿争功讨赏,就和母亲悄悄隐居到山上了。
晋文公派人搜山未果,有人出了个主意,让晋文公三面点火,放火烧山,使得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可直到大火熄灭都没见到介子推出来,到山上一看,*两人已经抱着一颗大柳树烧焦了。在树洞里发现了他留下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悲痛万分,将此山改为“介山”,并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燃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着大臣们到山上祭奠介子推,发现那颗大柳树竟然复活了。他将这颗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7 02:55
清明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来源,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谋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死后,他的弟弟重耳*19年后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自然要封赏跟随他*的臣子,但是晋文公却忘了*途中为他煮汤的介子推,介子推在清明节去探望太子申生的墓时,为了不让太子申生的灵魂受到惊扰,便将草上的露水倒在手心,轻轻地洒在墓碑上,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