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4 1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9:15
余尝求小盘谷文言文翻译如下:
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竹子很多,遮蔽了天空,歧路很多,曲折宽窄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听到犬吠声,于是急忙赶去,最终没有见到人。
大约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达一座寺院,叫归云堂。土地田野宽阔,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落到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
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到山脚才停止。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民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应该是在这里。”
临近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幕色下沉,月光散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它了吧。”
余尝求小盘谷鉴赏:
文章首段写作者此行的目标。一个“求“字引出下文种种景色,直贯文末,与末段“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相呼应。“土人或曰无有”、“探之不可穷”故作摇曳跌宕之笔;大竹蔽天,歧路曲折,四周阒无人声,这一切渲染了迷离、朦胧的氛围,引发读者探求的意兴。
三段着力写“谷”。作者写寺,写土田,写桂树、草径,都是陪衬之笔,注意力并不在此。他把专注的目光投射在寺院近旁的大谷和卢龙山中高高低低的坑谷之间。他生动地描绘了大谷的深邃和幽静,绘形绘声,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