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4:21
周口得名出处周口原名周家口,得名于600年前沙颍河南岸周姓船户,往返摆渡的两岸第一个渡口——周家渡口。
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颍河北岸,依岸结舍,形成自然集市(双日集)名为永宁集(今西名寨,沙河大闸北侧)。集市日趋兴旺,渐渐向东延伸到淮宁(今淮阳县)境内。当时永宁集地方设乡里,镇扰市面,分属淮宁、商水两县管辖。明永乐年间(1403 -1424年), 由于开发淮河、颍河、沙河漕运,沙颍河南岸又诞生贸易市场 (单日集),名子午街(今老街)。由于两岸被河水阻隔,物资交流不便,所以冲子午街北口开辟渡口。 那时,一个周姓船户往返摆渡,因而取名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即从此得名。
那时,贾鲁河始通周家口与沙河汇流,河中行船可达朱仙镇(属开封),航运事业大为发展。因此周家口码头工人增多,周围百姓纷纷来此定居,方圆百里的商贩也多半迁入,沿河三岸鼎足之势形成。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年),三岸相连,商务颇盛,一此商贾大户,依次在此开设了粮食、茶麻、杂货、饮食、中药等众多行店,由于货物转运频繁,又增辟了义渡口。
清顺治年间(14-161年),社会秩序安定,市场相应繁荣,外省商贾竞来经营,附近农产品,如粮、相、麻及皮毛等聚集在此成交。市场扩大,行业增多,货物吞吐量日益增加,原有渡口己不能满足物资运转及过往商旅需要,所以又先后浩河开辟了大渡口、小渡口、新渡口、上下齐埠口等多处渡口,沿河两岸,街房连接,水宁集东西已长达十余华里。康熙初年,商水县置24地方、永宁集地方1132户,周家口地方1919户,陈州管粮州判(为州之佐史)原在州制(今淮阳阳县城)内,康熙九年(1670 年)移设周家口,统管全镇市面,周家口遂成为繁荣市镇。
康熙、乾隆年间,社会安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周家口商务臻于鼎盛。安徽茶麻、两湖竹木、两广纸糖、天津食盐、山西铜铁、豫西山货、太康棉花、淮阳金针(菜),附近皮毛、粮油、牲畜等均在周家口市场交易,日成交额达30万元《银币)左右。牲备交易更为广泛,骡马行达180余家,有“南牛北马”之称,旺季日成交达600余头。此时,周家口的粮食交易也成为大宗,大型粮行28家,粮坊80 余家,年成交2亿斤以上。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周家口的手工业从业者达上千户,人口也急剧增加至20万。商户们根据经营货物和生产品种分行就市,致使当时的不少街道都以行业命名。此时,在周家口家居的各省商贾分别募捐,兴建同乡会馆近10处,手工业者捐资修建庙宇多达50余座。周家口广袤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北通燕赵,南达江楚,西连*,东通淮泗,成为河南省一大商埠,与朱仙镇、道口镇、社旗镇合称为河南四大名镇。
此时,沙颍河北岸比南岸繁华,从老衙门口(西老寨)到二板桥,再到德化街、磨盘街、关帝庙,到处都是做生意的、杂耍的、唱戏的、说书的。街道两旁的店铺、行市个个紧挨,应接不暇。二板桥两侧以及老街两旁密集的糖坊、姜行、茶行、烟叶行琳琅满目。西老寨的糖坊、面行、盐行比比皆是。还有河西的大马车场,河南、河北闻名四方的牲口市。三岸经常有新戏、大戏上演,七八个戏园子时常搭台“比武”,热闹非凡。
此时,皇室糜烂、战事连连,致使生灵涂炭,许多农民不得已结捻而起。咸丰元年(1851 年)至咸丰八年(1858年),捻军曾4次攻占周家口,清军为了*捻军,于咸丰八年开始修筑周家口南北两寨,同年又重修了西寨。同治四年( 1865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围剿捻军,议定以四省十三府之地设四镇重兵,以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江苏徐州为老营,各驻重兵,多储粮草,省有急三省支援。 并提出四镇之中,以河南周家口最为重要。驻周家口指挥的曾国藩曾率军在周家口一带数次围剿捻军,使周家口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清朝末年,京汉、津浦铁路相继通车,周家口的航运事业渐渐衰落。*27年(1938年),*当局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33年(1944年),日军侵占周家口,并于同年6月28日掘开沙颖河河堤,使周家口水患连年,完全告别了往日的繁荣与辉煌。
到目前为止,周口还不算恢复往日的繁荣昌盛,周口还有很长的中要走,虽然说这几年周口依靠棚户区改造形像有所提升,又合并了淮阳做为周口一个区,但是在河南众多地级市中排名还是比较靠后,成为人口资源输出大市,努力吧周口,留住人才才是硬道理,大家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