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14:24
全神贯注,努力以赴
吴俊才(吴姐姐的父亲,已故,台湾“*日报”社长、政大教授)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出版之前,涵碧希望我在这一集的卷首写几句话,我满心愉快的立刻答应了。
据我所知,像这样性质的专栏,能够在长达整整十年之久的时间里,每周一次,从不间断,在报上连续刊出,实不多见。单凭这一份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敬业精神与耐力,已足令人激赏。何况万千读者的回应,又是如何的持久而普遍。专集一集比一集畅销,因而使本书早已成为家喻户晓,不只是儿童而且也是*所喜爱阅读的优良读物。
其次,我也想透露一个小小的秘密。当涵碧准备撰写此一专栏前,曾在一次越洋电话中,征询我的意见,可否为专栏取一个名字。她说打算为读者每期讲一次故事,而取材运笔,尽可能求实求真,至少做到“正史为凭”,绝不杜撰。涵碧在大学先修历史,后学新闻,既然有此决心,我相信她一定办得到:以治史的精神来写故事,所以就顺口建议她的专栏为《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她欣然接受了,也实行了,而且这十年来我也是每篇必读的读者,当然应该写点读后感。
尤其在讲述有关南宋岳飞的故事。提起“尽忠报国”的岳飞,凡是南宋以后的中国人,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岳飞在三十二岁时,感怀世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一腔忠愤,壮怀激烈,不只使人追思景仰,更不知曾激起多少后代中华儿女,匡时报国奉献牺牲的壮志豪情。记得涵碧小时,最喜爱听我讲岳飞的故事,而我所讲的则是根据《岳全传》这部通俗小说。如今《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以现代易懂流利文字,重写这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又作了不少考证的功夫。例如原说岳家在岳飞襁褓中即系一门孤寡,实则岳飞所受教忠教孝长大*,得力于他父亲岳和的一手栽培之处甚多,并非完全为母亲之调教。姚氏夫人曾为岳飞在背上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字,其实,刺的是“尽忠”而非“精忠”二字。
涵碧为小读者讲故事而能如此谨慎将事,绝不是信手拈来随意渲染,使得一些上了年纪的读者,也能获益不浅,其负责认真的态度与用功之勤,也是本书十年来深受各方重视的主要原因。
我的确知道涵碧在这十年之中,为了写作历史故事,真是全神贯注,努力以赴。她要从浩瀚的历代史料中,去发掘引人入胜的题材,从许多交代不清、一团疑云的民间传说之中,勾画出每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以娓娓动人的笔触表达出来。她必须不停地阅读史书寻找资料,不断地拜访名师,请教专家,所以没有假期与休闲。有一次因为从公车走下来跌伤了脚踝和右手,她还是忍痛写作,不停地工作,因为每周到了截稿时限,是绝不能拖延的。我想涵碧已是整个沉浸到了她所投入的写作中,她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似乎也都在鼓舞她,帮助她奋笔前行,而她又觉得有义务要将自身的感受忠实地、真切地传递给她所服务的读者,哪怕在行家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心得。
做为一个读者,而又是涵碧的父亲,我有时看到她在深夜灯影下依旧抖擞着精神在写作,心中多次“叫停”,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慈爱的鼓励。因为这正是她“并无所求,但望能有所奉献于社会”的快乐时刻。十年来,现在已写到了南宋末年,尚有许多历史故事要继续的写下去。我也像一般的读者一样,只希望她在大家的指导之下,能以更开阔愉快的心情,为我们讲更多好听的历史故事。
冷眼观史 热眼观人
刘塘(名作家)
小时候,我代表台北市,参加全省演讲比赛,得了一大堆奖品。
奖杯进了学校的橱柜,锦旗早已不知去向,只有两本教育厅编的《十八史略选注》,一直存到今天。
我常想:为什么后来读的许多书,虽然都是传世巨著,在我心中,反不如童年的那本来得清晰。
或许因为童年的记忆力强,也可能由于那本书从“唐尧之治”到“元杀文天祥”,编得有组织;写得够生动,只可惜《十八史略》是文言,即使加了注解,还是较难读的,要是能有人,写一本既完整、又浅近而引人兴味的历史书该多好!
这理想最近终于实现了。
看到文友吴涵碧小姐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真是让我惊喜。读史令人聪明,说史可并不是件易事,吴涵碧小姐居然能以她生动的笔和灵慧的心,把历史中的人物,活生生地带到眼前。
由于对中国历史通盘深入的了解,使她能举重若轻,飒飒沓沓地写来,所涉的人物题材虽广,却保持着同一个统调。
也可能因为她写小说的功力深厚,使故事中的画面鲜活,将色彩、音响、动作和对白,做最精采的呈现。
尤其重要的,是她笔下的“关怀”。那种对人生的体谅、对历史的宽容,使她既能以冷眼观史,又能以热眼观人。
这样的一部书,当然使读者能兴味无穷,又在读后余味不尽。
吴姐姐的故事,像是一棵大树,以中国的历史为干,引出许多枝叶。神话传说、科学发明、文学典故、名人轶事,都能如行云流水般,随着正史,被一一引带出来。
我把这套书带回了美国,打算等四岁的小女儿再大些,就逐篇读给她听。让她认识中国、爱中华文化。
我相信这本《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会如同我小时候的《十八史略选注》一样,活在每个小读者的心中,且随着他们成长、发光!
谁人不爱听故事
张晓风(台湾阳明大学教授、名作家)
哎!说到故事,谁不爱听呢?
只要故事一路说下去,日子便充满热热的期盼。台湾话有一个字眼叫“开港”(其实是“开讲”),人一开始“海阔天空的讲下去”,那种气象简直就像要挖出一个港口来呢!台语又有“讲古”这个词,其实也就是“讲故事”。四川人却爱说“摆龙门阵”,这话出处不详,以我意猜可能因为司马迁是龙门人,“龙门”在古籍中可以泛指“历史”,“摆龙门阵”也就成了“谈古说今”的意思了。
大诗人苏东坡曾经记录宋代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孩,大人经常拿他们没办法,但实在受不了他们的时候,就给点钱把他们打发到说书场去,他们一旦乖乖坐下来听历史故事,也就居然天下太平。他们会随着情节的悲喜而或笑或哭。而所谓悲,便是好人受难。而所谓喜,便是好人得救。他们本身虽然是令人头大的小孩,但一到了听故事的场合,才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好人”一党的呢!
更早的时候,在唐朝,李商隐也曾写诗形容他家骄纵得宠的儿子。这孩子听故事每听得发呆,一会儿笑张飞满脸大胡子,一下子又笑邓艾讲话结结巴巴。猜想起来,大概他在说书场中听了故事便回家来表演,完整的故事他记不全,却对人物印象深刻。于是他很热心的表演张飞一大把胡子在视觉上有多可笑,又努力模拟邓艾的口吃在听觉上如何滑稽。
事实上,人,是多么想知道这世上一切和人有关的事啊!即使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故事令人成长,因为故事里在在都说明人生的游戏规则。凡是想玩人生这场球的人,谁不想弄清楚球场规则呢?
如果唐代宋代的孩子都爱故事,现代的孩子又怎能例外?有人说,有了电视就不需要读书,也无须讲故事了。其实这话不对,电视把什么都给你看了,却反而不及故事世界里处处都可想象。将来的世界,机器可以替我们做许多事,但想象力,却必须由我们自己养成才行。
感谢上天,虽然已经到了二十世纪末,仍有一位耐性十足的小女子——吴姐姐,来为我们讲历史故事。她慢慢道来,如今已讲了七百多个故事了,看样子,这位现代的故事皇后,预期她讲一千零一篇也是不成问题的。
除了写得多写得持续之外,吴姐姐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她不鄙弃细小琐碎的资料。像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因为重要,人人都会去写。但像刘伯温测字、《推背图》、《烧饼歌》、八股文、马皇后的大脚丫等杂事,却只有高手才能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而且道理圆融。
吴姐姐写了这么多精彩的历史原委,固然令人羡慕,但读者有权利看这么多这么生动的叙述,也是一种福气,也同样令人歆羡。
谁会不爱听故事呢?让我们乘上时间的穿梭机,和吴姐姐一起,到几百或几千年前的故事中去旅行吧!
请看《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岭月(已故名作家)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十一集,快出书了吧?”每次遇到涵碧,我都这样问她。
另外,我觉得这部书的最大特色,就是作者从笔端流露出来的“奖善嫉恶”的感情。以及她在文中抒发的个人感想。读历史最大的益处,就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给自己理出该仿效或该警惕的教条来。会思考的*读者,看了上述作者的“感想”,往往因为引起共鸣而拍案叫绝。如果是“学而不思”的小读者,那更是指引他思想,培养他养成思考习惯的好教材。有很多篇详细介绍南宋道学家的兴起,以及他们的表现与作为。如陆九渊、尹彦明、赵善应等,都是心口如一、切实遵守道德规范的道学家。在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思想?而他们的思想,给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道德沦落,人们自私而欠缺公德心的现今中国社会,我们读到这段历史,应该怎样思想?这都是读者感兴趣的吧!
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介绍“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头三篇。她的盖世才华叫人钦羡,但她的命苦,却叫人叹息。其实不是她命里缺乏“福”字,而是衰败的国家与不安定的*社会害苦了她。想到当今活跃文坛的一群姐妹之友,写作余暇不是忙着赶饭局,就是快快乐乐相偕出国旅游。我们的幸福,应该感谢谁?应该怎样把握才能长久的,继续幸福快乐下去?
请看《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吧,我真想告诉每位朋友这一句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