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我不记得爱过我的父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14: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7:09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最近这句话经常进入我的视野,从听说,到读书,到聊天,听到很多次不同的人谈起这句话,让我起了兴趣。
想起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有人说王朔一都把年纪,已经功成名就了,还把父母拿出来说,如果不是父母那样的培养恐怕他也不一定有现在的成就。
可王朔的话却点到很多人对父母想说不敢说的心理。也正是这段文字写出了中国是亲子关系的痛:缺爱的童年,无助的成年,悔恨的老年。
那个年代的父母,似乎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打骂。你是我孩子,我打你骂你才是对你负责任。如果不管你,你就完了。
王朔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 那时候,部队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就是打。
同样是部队子弟的马未都在《圆桌派》上也聊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啊!都打。并且他说,那时候别人劝架不是说你别打了,而是“打两下就行了”。
王朔说这种人们都觉得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叫做中国最普遍的家庭暴力。父亲给他留下的严格与暴力的印象,也一直让王朔念念不忘。
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他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对于母亲,王朔说“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2007年,王朔与母亲一起参加一个电视节目,在访谈中,他一再问母亲,如果我是一个杀人犯,你还会爱我吗?
母亲回答,我会举报你。
王朔假设了一个可能,他不会成为杀人犯,但是这个答案却让他更没办法感受母亲的温度。以至于他在书中说:特别怕像奶奶,你也知道,她还活着,我对她充满感情,可我们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样。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王朔成了王朔,却也让王朔成了缺爱的王朔,无力爱的王朔。有责任而非身心合一的爱着父母,这也是多少家庭的写照。
身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真是不在少数。要么大喊大叫,要么棍棒咆哮,就是没有想过,孩子到底要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下,能成长得更快更好呢?
很多人已为人父母,可是自己都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爱, 怎么才算是真的爱孩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把自己认为对的好的,都给了孩子。
他们一方面自己还没治愈童年的伤就要拿出来爱给自己的孩子。就像我们账户里没有钱,别人还让你转钱一样,自己都是枯竭的,如何灌溉别人?
很多父母就会一边抱怨着自己童年的缺失,一边给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岁月。
孩子稍微不听话就大喊大叫,孩子怎么想不那么重要,表面的正确比啥都重要。要听话,要懂事,一旦不听话不懂事,就不是好孩子,就不值得被爱。
我记得可能四五岁的样子,太调皮了,被妈妈抱着扔出来了。我坐在雨中哭,爸爸抱起我,放在他的膝盖上捡扔在地上的烟。
到如今我都记得,当时我的恐惧和不知所措。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变得特别没有安全感。总想着讨好别人,让别人满意我就有价值了一样。
后来学习很多自我成长和心理教练的知识,强化了自我认知和定位。我开始理解了妈妈并深深感恩妈妈。
妈妈家里五个女儿一个儿子,那个年代是干活多就能多分粮食的时候,这么多女儿干活少,吃的却不少,女孩多导致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姥爷也是队部出来的,对待孩子们自然就非常严厉。听妈妈讲,吃点稍微好的,都要背着姥爷,怕被发现还得挨骂,
就这样,妈妈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环境下长大,她处处都要求自己要努力,不能被别人看低,要过好日子。
这么多年妈妈虽然没怎么打过我,但是却一直给我一种感觉是,我必须非常优秀,才能让妈妈开心的误判。一旦做错,就怕妈妈训我。
后来长大之后,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累非常低谷,我和妈妈有了更贴心的交流,才知道妈妈的成长经历,和妈妈心里的挣扎。
其实也没人教她怎么做一个好妈妈,她只是把她从下到达成长过程中遇到最好的, 还有她渴望而未得的,给了我而已。
其实哪个父母不都一样?他们无形中把自己父母的样子活在了自己的生活中。
当我明白了这些,我心里升起对妈妈的深深感恩,突然就理解了曾经妈妈的种种。深深告诉自己,好好孝顺妈妈,妈妈心里也住着一个需要被爱和呵护的小女孩。
这么多年又看了很多容易大喊大叫,打骂孩子等用暴躁方式处理和孩子的关系的父母。我发现他们都想着早点息事宁人,因为一旦剧烈冲突,表面上看的话,当时就解决问题了,殊不知把愤怒和恐惧都压在孩子心里了。
父母容易用暴躁的方式对待的孩子,自己做了父母后,多数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不会想到,自己都不会感谢和理解曾经那样暴躁的父母,自己的孩子也不会。
如何避免暴躁式育儿方式呢?
第一、大人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别让管孩子成了自己情绪的发泄口。
往往用暴躁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是内心崩溃的无助表现,用暴躁的形式转移内心的抓狂。本身就是自己经历挫折不知所措的反应。
所以在大人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可以暂时离开一会,告诉孩子,我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不想暴躁的解决问题。
等情绪稳定后再回来,孩子也能从你管理情绪的方式中有所学习,能够逐渐掌握控好制情绪的方法,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
第二、尝试寻找新的可能性。
很多家长选择暴躁式管理孩子的原因,竟然是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所以遇见孩子叛逆调皮不听话的时候,暴躁管孩子,就成了自己唯一的选择。
NLP里有一个观点,说凡事发生至少会有三种解决方案,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自己最熟悉的方案。稍微停一下,你会发现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一个朋友家孩子,每次说一些奇思妙想,就被他妈妈无情打击。即便孩子想吃个冰激凌,妈妈也会说,成绩不咋地,就知道吃吃吃。
在月球上踩下第一个人类脚印的阿姆斯特朗,童年时的一个傍晚,看着天空的月亮和妈妈说:妈妈我现在要去月球。妈妈点点头,亲切的说:好的,不过去完月球要记得回家吃晚饭。
许多年后,他果然登上了月球,当他回到地球时,记者问他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说我要回家吃我妈妈做的晚饭。
当他实现梦想时,他说最感谢的人就是妈妈,因为在它的童年时代,妈妈没有践踏他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三、别指望马上解决问题 。
一般来说,习惯暴躁式解决问题的家长,都清楚,大喊大叫一阵子,这事就解决过去了,孩子不听话,连踢带打一顿揍之后,孩子肯定老实了。
可是这样的隐患就是表面的平静不代表内心的信服,时间久了,孩子没学会情绪管理,反倒是知道怎么变得乖巧听话,讨别人欢心,长大后就越来越迷失了自我。
也许一次解决以后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但是多数孩子是反正我的错你也打我了,我没有负罪感,下次依然。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
如果家长能调整好心态,不指望马上解决问题,而是以后不再有或者少有这样的问题,那就把焦点转移到支持孩子自我管理上,支持孩子做自己情绪和生活的主人。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如何呈现,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变通能力,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尝试在孩子心理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唯有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护佑树下成瘾的人们。
明明一个拥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弄得大家都暴跳如雷了。你如果复制了你父母对待你的方式给孩子,你还希望你的孩子继续复制你的方式给他的孩子么?
越是在爱里浸泡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综合竞争力越强,越容易幸福。如果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就如阿德勒说的,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伤。
如果你是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祝福你,愿你把这份爱,给到你的孩子们。如果你是在一个匮乏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要祝福你,现在你有机会让你的孩子享受充满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