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0 07: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2:57
原文出自 刘基《郁离子》中的内容。其中:
一、划有红线的“焉”
用在“则又还为盖焉”句末的“焉”,是决断词。由于“焉”在叙事句中,只有指代作用,所以这里的“焉”指代其前的主语“郑之鄙人”,可译为:他。而原文“则又还为盖焉”可理解为:则焉又还为盖。
例如:
原文:《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译文:长沮、桀溺两并肩耕地劳作,孔子路过他们,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
点评:本例是表承接的联合复句,各分句均为叙事句,其中用在句末的决断词“焉”指代
前分句中的长沮、桀溺,是子路询问行为的对象。原文“使子路问津焉”可理解为:“使子路向焉问津”
二、划有红线的“乃”
用在原文“其年乃大旱”中的“乃”,是重在表辨别的副词,可译为:竟然。
例如:
原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译文:赵国强盛而燕国弱小,而您得到赵王的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往到燕国,燕国畏惧赵国的强盛,他肯定不敢收留您,会抓住您送归赵国。
点评:本例中的表辨别的副词“乃”可译为:竟,竟然。
三、划有红线的“而”。
用在原文“则偿歉而赢焉”中的“而”,是表承接的连词,可译为:而。在这里“而”连接的是连谓短语,在“而”前边的行为“偿歉”,与“而”后边的行为“赢焉”是时间上和事理上先后发生的行为,所以“而”是表承接的连词。
在文言文的复句中,表承接复句的“而”与表递进复句的“而”,其最大区别就在于:表承接复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各分句间的语义前后衔接,相继连贯。这种衔接连贯,主要是在时间上的承接,即说明先后发生的几件事;在这种时间的承接上有时还包含有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表递进复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分句之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而且所构成表递进复句时,通常在前分句中用“而”,在后分句中则用“况”来表示。
例如:
原文:《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译文:尧舜用仁爱表率天下,天下的百姓就跟着仁爱。
点评:本例中前后分句用连词“而”连接,其语义衔接连贯,并表示前后两事之间在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而”可译为:就。
原文:《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译文:天地是最为神圣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后的序列,何况是人间社会的治理呢!)
点评:本例中前分句用关联词语“而”连接,后分句则用关联词语“况”连接,并构成递进复句。复句的句未用语气词“乎”又构成反问句。
另及:
原文内容: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世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秸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百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垦壤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则具舟,热则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原文大意:
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做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仍按原来的干。第二年竟然遇到了大旱,并接连干旱了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所以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①一般递进:复句的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
一般递进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而且、并且、甚至、更、还、不但/不仅/不光/非但……而且/还/也/又/更、不但/不但不。 反而/相反还等.例如:她产生了要向他道歉的强烈愿望,并且也想给他说些宽心的话,叫他不要太苦了自己。
有些人一到这个年龄,却变得不可爱了,甚至叫周围的人感到越来越讨厌。小伙不但能做一手绝妙的木工活,而且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这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的关爱,而且是她在精神上所需要一个依托。②衬托递进前面分句表示否定,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衬托递进关系常用“尚且、何况、反而、尚且……何况、别说……连/就是”表示。例如:这么热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平时的上座率就很高,何况是春节期间呢?城里尚且买不到,乡下他哪里能寻找得到呢?别说没有双休日,就是每天下了班都得加班,还要忙到深更半夜才能往家走。
高考所选用的文言文句子,多数都是复句,如果不能根据文言文复句的语法特点进行翻译,往往会翻译不准确甚至出错。
例如,文言文翻译题: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错误的译文:哥哥说:“无论弟弟不能砍柴,还是能砍柴.都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正确的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错误的译文把“无论”当成了现代汉语的“无论”来理解,因而把引号中的复句当成了条件关系,实际上“无论”在此处当“且不说”讲,是表递进的关系连词。翻译文言文时,有两点应特别应该注意:一是古今关联词差异较大,不可混为一谈;二是意合法的复句较多,必须分清分句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句意。
下面分别阐述。一、文言文复句的类型,大致和现代文一致,但关联词往往不同,下面我系统地总结文言复句的关联词以及所表关系。
1.并列关系,多用“亦”“而”连接。如:(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璧。
(《史记·廉蔺列传》)[译文:秦国不把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把璧给秦国。](2)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译文:不是死了便是迁走了,只有我靠着捕蛇还留了下来。]2.承接关系,多用“于是”“则”“乃”“因”“而”“斯”等关联词语。
如:(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尝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蔺列传》)[译文:相如考虑秦王虽然斋戒,一定会背弃约定,不会补偿赵国城池,于是让随从穿着破衣服,揣着璧玉,从小道逃跑。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译文:我正心惊想回去,这时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3.选择关系,常用“……或……”“孰与”“宁……将……”“将”“抑”“其”等关联词语。
如:(1)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译文: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是果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不了解马呢?]4.递进关系,多用“尚(且、犹)……况……”“且”“微独……”等关联词语。如:(1)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四》)[译文:不仅赵国,各诸侯国受封的子孙还有在位的吗?)5.转折关系,前一分句多用“虽”(唯)、“纵”,后一分句多用“然”“而”“顾”“抑”。
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还要蓝。6.因果关系,多用“以”“故”“是故”“是以”等关联词语。
如:(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璧,故臣复取璧(《廉》)[译文:我看大王没有补偿赵王城的意图,因此我又拿到了璧玉。]文言文中的“故”,有时只是把上下文衔接起来,并不表示因果关系,译时可灵活掌握。
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此句中的“故”只表示衔接,不能翻译成“因此”。7.假设关系,多用“若”“苟”“设”“使”“向”“诚”“即”“则”“而”等。
如:(1)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战国策·赵策三)(译文:赵国果真派使臣尊奉秦昭王称帝,秦国一定喜欢,撤兵离开。
]8。条件关系,常用“乃”“则”“无”等关联词语。
如:(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那么一定有我的老师。](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译文:所以,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道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二、文言文中的紧缩复句很多,主要关联词语是“而”“则”,这两个虚词用法灵活,必须根据前后文意适当翻译。如:(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用斧锯加工,就会变直;金属制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锋利。]这是表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
(2)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译文:担子重,而且路程远。
]这是表递进关系的紧缩复句。(3)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译文:只要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这是表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4)欲速则不达。
(《论语》)[译文: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这是转折关系的紧缩复句。
三、文言文中很多复句不用关联词,而是靠意合连接,译时不细加分析,就会造成误解;有时,非增加必要的关联词语不可,否则便会使句意晦涩。例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译文一:土堆积成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译文二: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兴起来……][译文二]缺乏关联词语,显得前后脱节;[译文一]用“就”关联,理解为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都可以。
总之,在翻译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分句间的关系,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 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 平凡 孤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日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3.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君与俱来 省略句。
并列复句常常由分句直接组合而成。常用的有“也”“又”“还”“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例如:
1、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他的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4、一边让雨淋湿我的头发,一边还想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
5、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一层,如程度更深,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等。递进复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连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尚且……何况……”等。
例如:
1、那雨却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
2、对于叔叔回国这件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3、老旦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4、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6、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7、敌人的威胁不但不能使英雄屈服,反而激起英雄更大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