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12: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1:44
王安石被诟病与他支持蔡京无关。
俗话说:政声人去后,*笑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王安石也不免被人评价,甚至诟病。当我们更进一步梳理800多年来关于王安石的评价时,才发现王安石是一位执着、创新、有担当、有诗情的人,也是一位孤独的、悲惨的老人。后人在对他评价时,比较偏颇,尤其是古代比较注重与他所进行的改革,很少从人性的、文情的角度去看。近代,在梁启超先生及恩格斯先生的正确引导下,才有所改变。
仔细梳理,发现对王安石的负面批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朱元璋,张居正为代表的官方说辞。
主要观点是王安石教坏了皇帝,不遵守“祖宗之法”。比如,朱元璋骂王安石是“小人竞进”,张居正在给万历皇帝编纂的历史教科书里说王安石变法是“扰害百姓,民不聊生”。
另一类则是宋元明清历代的士大夫们的个人意见。
他们对王安石的批评,比之明太祖、清高宗要深刻得多。他们不否认王安石在道德上的操守和文学上的才华,但同时认为,王安石越是在道德上有操守,在文学上有才华,越是给宋朝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比如,南宋学者罗大经直接将王安石和秦桧并列。朱熹则认为,王安石“惑乱神祖之聪明而变移其心术,使不能遂其大有为之志,而反为一世祸败之原”,把神宗皇帝的心术给引导坏了,让一代本可“大有为”的君主,变成了“祸败”国家的罪人。
相比罗大经和朱熹,南宋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对王安石的批评则尤为沉痛。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里,陈亮如此说道:显而易见,对于王安石破坏北宋前半期*君权扩张的潜规则、通过变法把君主集权推向顶峰的做法,陈亮是十分反感的。
另一位中国思想史重要人物,南宋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尽管被当今很多学者认为是“客观公正赞赏王安石第一人”,但他对王安石的批评,也一点不比陈亮、朱熹少,某些具体问题上,甚至还更激烈。在《象山语录》中,既否定了王安石学术成就(所学不正),又否定了王安石的*能力。
南宋之后,元朝自不必说。元朝编纂的《宋史》,对王安石做了全盘否定。
到了明朝,士大夫对王安石的批评,比南宋时还要激烈。比如,明人杨慎将王安石评为“古今第一小人”。到了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这些思想家,对王安石的评价,依然极其负面。王夫之则认为,王安石比蔡京、贾似道这类奸臣的危害更大。理由是蔡京、贾似道这类人“黩货擅权导淫迷乱”,神宗这种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不会喜欢,王安石则不然:
为什么800余年来,诸多学者、思想家,均对王安石抱持一种否定、批判的立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变法口号。王安石的“三不足”口号,从根本上推翻了这种制约机制。试问,如果天变不足畏了,祖宗不足法了,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还有什么能约束皇帝?故此,曾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听闻该口号后,十分震惊。
王安石的变法,在*上的目标是“政令统于一尊”。这就势必破坏已有的权力监督与制衡体系(尽管它是脆弱的),皇帝通过变法加强了个人独断专行,国家开始集中管制*经济与思想文化,相当于将宋仁宗时代营造出的相对开放与宽松的社会*,又逆转了回去。
王安石的变法,在经济上的目标是“财富归诸一人”。故而,其变法本质不在“均税”,而在普遍增税。虽然高举着“方田均税”的旗帜,但旗帜归旗帜,付诸实践又是另一码事。“方田均税法”1072年颁布,拖到1074年才开始实施,搞了一个月又以天旱为由停下来;此后干一阵停一阵,到1085年,朝廷干脆取消了“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落实不下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朝廷对“税负公平”这种问题并无兴趣,其兴趣在于通过变法为国库征敛到更多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在“方田均税法”之外,变法的其他内容,如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都被执行得异常坚决。从王安石变法到蔡京专权,国家的管理层彻底*,正常的*分歧变成了党同伐异的*斗争。
王安石被知识分子骂了八百年“小人”,只是*上的斗争,而不应该成为他的永久的、全部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