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__谷偃竹记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20: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0:31
文与可画__谷偃竹记翻译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
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__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
“__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__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__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__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注音
拼音:wén
解释和造句: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2.刺画花纹:文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文采。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文质彬彬。
9.温和:文火。文静。文雅。
10.指非军事的:文职。文治武功。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文科。
13.掩饰:文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文不名。
15.姓。
拼音:yǔyùyú
解释和造句:
1.和,跟: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
2.给:赠~。与人方便。
3.交往,友好:相与。与国。
4.〔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赞助,赞许:与人为善。
[yù]
参加:参与。与会。
[yú]
同“欤”。
拼音:kě?kè
解释和造句:
1.允许:许可。认可。宁可。
2.能够: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3.值得,认为: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4.适合:可身。可口。可体。
5.尽,满:可劲儿干。
6.大约: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
7.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8.表示强调:他可好了。
9.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
10.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
11.姓。
[kè]
〔可汗〕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拼音:huà
解释和造句:
1.绘图:绘画。画图。画像。画地为牢。画脂镂冰。
2.图像:画面。画片。画坛。画板。画卷。画外音。图画。诗中有画。
3.写,签押,署名:画到。画卯。画押。画供。
4.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比画。指手画脚。“曲终收拨当心画”。
5.字的一笔称一画:笔画。
6.同“划1”。
拼音:gǔ?yù
解释和造句:
1、[gǔ]
①山谷,两山中间狭长的水道。又指两山之间:万丈深谷。②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五谷。③谷类作物,籽实碾去皮以后就成小米,供食用,茎可喂牲口。④方稻,也指稻的籽实:糯谷|粳谷|轧谷机。⑤姓。
2、[yù]???[吐谷浑]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名。
拼音:yǎn?
解释和造句:
1.仰面倒下,放倒:偃卧。偃仆。偃仰。偃旗息鼓。
2.停止:偃息。偃武修文。
3.古同“堰”,堤坝。
拼音:zhú
基本解释:
1.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竹刻。
2.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3.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姓。
拼音:jì
解释和造句:
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取。记性。博闻强记。
2.把事物写下来:记录。记功。记者。
3.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记。日记。大事记。
4.符号,标识:印记。标记。记号。
5.古时的一种公文:奏记。笺记。
6.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记。
7.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记耳光。
__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白话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
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
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__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__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__谷》就是其中的一首。
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作品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⑸,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__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__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__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__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__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二,作品鉴赏:
此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
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环绕着文与可所画的《__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__谷偃竹图》的基础;
中间是叙两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待《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贯串,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唯其如此,正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
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此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泪泪,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嘉_年间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与可画__谷偃竹记
__谷偃竹是什么
《文与可画__谷偃竹记》翻译: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
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
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__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__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__谷》就是其中的一首。
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_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__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__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__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扩展资料:
《文与可画__谷偃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往中的趣事;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这篇散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泪泪,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__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__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