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5:08
自永嘉年间衣冠南渡、晋元帝司马睿建政江左之后,整个北中国就陷入空前的黑暗和混乱之中,异族铁蹄践踏下的北方汉民在苦难中呼号挣扎,而偏安江左的晋室诸公收复北地江山、重振汉家雄风的口号喊得很响亮,实际上却既无出兵的实力、也没有北伐的愿望。东晋的皇帝权威先天不足,就连创业之主司马睿本人也受制于南渡的中原世族和土著的江南豪门,而南北世家各拥其在朝中和地方的代表、彼此内斗不休。整个东晋上百年的历史上,各种内乱连绵不断,从来没有形成真正的权力平衡。
不过这个小朝廷毕竟代表了华夏正统,天下汉民本能的对它抱有期待,一旦真有英雄统帅,它还是能迸发出不小的能量,比如权臣军阀桓温在位期间,他麾下的大军一度直抵长安、洛阳,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不过最后却功败垂成。桓温的数次北伐虽然无功而返,但却是东晋末年刘裕北伐之前最大规模的主动出击行动,极大的鼓舞了北方汉民、也让北方胡人政权再不敢轻视南方军队的战斗力。那么桓温为什么要发动北伐,为什么说这些北伐行动注定无法成功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完全是拥兵自重的大军阀桓温在自行其是,根本没有得到掌控东晋朝廷的世族豪门们的支持。
而桓温北伐的目的也不是真心为了驱除胡虏、重振山河,而主要是为了提升他个人在朝野的威望,以实现他宰执天下、甚至篡夺晋室江山的野心。桓温出身的谯国桓氏并不算是北地豪门,只是他的父辈在东晋早期紧跟皇室,很得皇室信重,这才逐渐跻身高门。桓温出仕后与外戚庾翼交好,在他的提携下不断升迁,很快成长为东晋方面重臣,而且在庾翼死后担任荆州刺史、独掌整个长江上游一带的军政大权。而桓温在此时开始显露他的军事才华,特别是他力排众议、以一万精兵突袭割据巴蜀的成汉政权,而且干净利落的将其消灭。此役之后,以偏师而灭雄国的桓温威震天下,渐渐生出了不臣之心。
不过虽然他手握东京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又有灭国之功,但他在东晋朝堂中并无多少影响力,而且因为门第不高,还受把控言路的士族子弟们嘲讽奚落。自知朝廷对自己的猜忌后他干脆在自己控制的区域内自行任免*、招募部队,将荆司雍益梁宁六个州变成了一个独立王国。而在肆虐北方的后赵天王暴君石虎死后,北方一片混乱,桓温有心大举北伐,收复旧都,借以提高自己的声势和名望。不过朝廷对此竭力反对和阻挠,为了打消他的北伐念头,朝廷甚至命令扬州刺史殷浩抢先向北进军,可惜殷浩*,被北军打得大败、将朝廷多年的物资积蓄损耗一空。
殷浩去职后,东晋精兵几乎全部集于桓温之手,此后他先后三次出兵北伐:第一次北伐的目标是关中的前秦,开始时十分顺利,一度兵临长安城下,但却在前秦坚壁清野的策略下耗尽粮草*退兵,还在退兵时被前秦军队追击大败;第二次北伐目标是要收复晋朝旧都洛阳,当时洛阳正受到羌族军阀姚襄的围攻,对晋军的到来欢欣不已,不过桓温虽然收复了洛阳等地,但无法在一片残破的中原获取大军后勤,也只得黯然退师;第三次北伐是攻击慕容氏的前燕政权,不过却在枋头一役中遭受了空前惨败,实力大损。
纵观桓温的三次北伐,主动出击的晋军都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战果,反而损失巨大,这些战役与其说提高了桓温的声望,不如说削弱了他的实力。而桓温北伐的失利主要还是他的军队无法从陌生的北方征集到足够的物资,这一是因为东晋朝廷不断在后方拖他的后腿;也是因为留在北方的世家大族发现桓温并没有重振山河的决心,不愿意耗费自家的资源来给他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