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46
清代后期军阀的产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地方获得财权而导致。鸦片战争之前,地方财政完全由户部调拨,每年总督把用度上报,户部批文给地方,然后才能使用,没有户部的批文,地方大员一分钱也没有(当然是有小金库的,但不能张扬)。鸦片战争之后,要赔偿2000万,*由于财政困难,拿不出这么多,于是就把任务分摊给地方。地方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啊,所以只能在法外搜刮,朝廷也是假装没看见,于是逐渐就动摇了原有财政*。后来太平天国起义,朝廷的八旗、绿营兵屡战屡败,于是*启用曾国藩招募湘军,军费自筹。曾国藩没钱,于是在各个路口开始收税,被称作“厘金”。这个税以前是从没收过,据说所得很多,每年有的收入可以达到千万之多(当时全国农业税收也不过四千万)。打完仗后,湘军势力已经很大,很多军人因为军功当上大官,打破了科举文官和满人亲贵垄断高级官僚的传统,湘军集团有军队做保障,有税收的财富支持,开始有些不受朝廷控制。一般来说,如果地方不遵守朝廷的命令,朝廷一般会有三种方法应对,也就是对应上面说的三种实权。也就是用任免权撤换、发兵征讨以及不给钱。不给钱通常是最简单的做法,将领如果没有独立财源,军队不可能饿着肚子效忠,就算几十万大军,也会瞬间作鸟兽散。将领当然可以纵兵抢劫,但是这样一则失民心,再者补给不稳定。所以,没有财源的将领是不敢和朝廷叫板的。但湘军自己有税收,朝廷也就无法在资金上对其制约。有人说了,此时朝廷完全可以把所谓的“厘金”收回*。可朝廷从没有收过这种税,在哪里有收税点,每一个点收多少钱都不知道,行政流程如何运作更是无从得知。朝廷没有相关数字,没有证据,就算知道底下报上来的数据有假,也不知道准确的数据是多少,根本无法将“厘金”收回。几遍派人去查账也无从查起,毕竟不是湘军一系的人,人家能配合才怪。同理,如果朝廷说不让收厘金也不行,湘军可以换个名字,不叫厘金,朝廷该怎么办?发兵征讨是行不通的,因为大清此时没有能打过他们的军队。这时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人事权,任命信得过的朝廷*,让这个*在关键的执行部门慢慢换上自己信得过的人,这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对收税的情况有所了解后,朝廷再根据这些数据信息下诏改革。于是,朝廷将湘军领袖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改由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可不久马新贻就遇刺身亡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刺马案”。慈禧闻讯大发雷霆,严令彻查此案,接连派去好几个钦差,结果回报都是语焉不详,口供漏洞百出,总之派谁去谁都被封口,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下没有人敢去管湘军的事了,于是地方大员透过税收权掌握大量财富,利用这些钱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雇别人充任幕僚,私自增加军队。这些*军队不拿国家钱,自然也是听老板的,于是地方彻底拥有了人事任免权,军事指挥权,财政权等所有实权。到了晚清,地方各大总督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能力,八国联军进军时,东南的李鸿章张之洞等督抚大员,封疆大吏联合拒绝接受宣战诏书,宣布东南互保不参与北方战争。据说还私下商量,一旦朝廷被列强消灭,为了不使中国亡国,东南各省就一起建立共和国,由李鸿章担任第一届总统。地方督抚的权力之大可见一斑。总之,财权对于军阀产生很关键,由于*财政困难无力应付战争,地方趁机自筹军费,获得独立财权,因为财权得以雇佣自己人,获得独立人事权,加上本身的兵权就成为独立势力。这个情况也适用于三国,黄巾之乱时,东汉也是要求各州郡自行募兵筹款,从此后开启军阀混战的时代。在比如说北洋军阀,当初北洋军的士兵们就是喊着“吃袁大将军的饭,穿袁大将军的衣,听袁大将军的话”这样的口号崛起的,能听清廷的话才怪。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47
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义和团,预备立宪,辛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47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袁世凯登基,五四运动,中国*党成立,八一南昌起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48
通常从鸦片战争起就是清朝末年。其后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朝鲜战争与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运动、留美幼童赴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入侵、东北日俄战争、四川路保运动、京张铁路修建、秋瑾就义、黄花岗起义、辛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48
八国联军侵华,大沽口战役,虎门销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