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伦理学作业求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31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5:32

无为无治任逍遥——庄子哲学社会思想研究

山*会科学院 李匡夫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约生于公元前三六九年(周烈王七年),卒于公元前二八六年(周赧王二九年),与孟子同时而略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他的生平做了简略的介绍。庄子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思想主流归于老子一派,与孔孟儒家见解相左,是道家学派的又一巨匠。人们常以“老庄”、“庄列(子)”并称。他祖述老、列,崇尚自然,外生死,并天地,主张清静无为,逍遥出世,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意致,所以后来竟被尊为道教的仙真。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追号为“南华真人”,所著《庄子》一书被尊为“南华真经”;后宋徽宗又追封其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出世的主张,正是来自于对世俗社会和人生的“透察”。他有一套完整的社会思想,有他充满道家色彩的治理观。他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只是其观点比老子更彻底,表达得更为洒脱。他把“无为”推向了极端,几乎成了“无为无治”。其主张尽在《庄子》一书。该书十余万言,因庄子而得名,但它并非全是庄子本人的著作,故其成书的年代,难以确考,但不早于战国后期。唐经学家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序录》中载:“庄子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许多都属寓言之类,文笔挥洒,汪洋恣肆,具有非凡的文学魅力。许多千古不朽的寓言和成语,如“坐井观天”、“东施效颦”、“庖丁解牛”、“庄生梦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都是源于庄子笔下。该书是诸子作品中文学色彩最浓、最富浪漫气息最浓的一部。

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基础

和老聃一样,庄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他是这样描述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以下凡摘自《庄子》一书者,只注篇名)

这个先天地而生,只有信息没有形质的“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之中。它逐渐从无到有,化生了万物,其过程是这样的: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
这时所得的“一”,仍然没有形状,但已有了质,便是“气”,天地原本是一气,这是庄子的一大创见:
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

而且在这里,庄子还把“一”视为“德”万物得了“一”,才有生。研究老子的人一般都从庄子这里寻求“德”的答案。
然后,一气分化为阴阳,“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就是说,有了阴、阳,二者交合,便化生了万物。这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的论述,精神完全一样。并且他也如老子一样,认为天道循环不息: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盈,不为乎其性。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虚盈,终则有始。(《秋水》)
综上看来,庄子所说的“道”,与老子所给的概念完全一致。我们同样可将“道”理解为一种支配着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机制”。

除上述“道”的基本观点以外,庄子对老子的思想又有了如下三项突破性的阐释和发展:

第一,大知逍遥
《庄子》开篇,便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气势多么宏大,眼界多么开阔!下界小泽里的麻雀、斑鸠、知了们却嘲笑道:“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麻雀们不理解大鹏的世界,不明白大鹏究要飞往何处,反而多加指责。由此,庄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小知不及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蝉)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龟)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庄子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早上的蘑菇菌类中午就枯萎了,夏蝉只见过一个季节,甚至被人羡慕的寿星彭祖,比起“冥灵”、“大椿”来,八百岁也算不得什么长寿。人对世界的认识,同样如此,由于人和人的阅历广狭久暂不同,也就有大知和小知的区别。庄子指出:有些人才智可以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以顺着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和一君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他们自鸣得意也就好象小麻雀一样,认为世界之大,不过如此;这种人当然不会对人生有深刻的见解,当然不会逍遥于自由王国。庄子认为,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成败、是非,是造成“小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批评孔子:水上行走莫过于用船,陆上行走莫过于用车,二者如果互相掉换,都将不成。古和今不就象水和陆的不同吗?周和鲁不就象船和车的不同吗?孔子企求将周朝的制度实行到鲁国,这就象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一样,徒劳无功,自身还会遭殃。

庄子试图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万物的量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没有止期的,得失是没有一定的,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大智大慧的人,对得到并不欣然自喜,对失掉并不忧愁烦恼,对生存不加喜悦,对死亡不以为祸害;整个世界都夸赞他,他不会沾沾自喜,整个世界都非议他,他不会感到羞惭沮丧。并且他还懂得,人所能知道的,总比不上他所不知道的,因为人有生命的时间,总比不上他没有生命的时间。庄子认为,有了这样的大知,人才能逍遥物外,才有可能从最高的角度,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过去未来,才有可能解决众生苦苦思索着的国家和天下的治理问题。

第二,万物一齐

万物一齐的思想几乎可见于《庄子》的每篇文章,特别在内篇的《齐物论》中更是作了集中的阐发: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其意思是:世上万物,无不既是彼方又是己方,从它物那方面看不清楚的,从自己这方面来观察就能明了。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出于彼。彼、此是同生共存的。再说,天地匆匆,新生的要灭亡,灭亡的要新生;刚刚是可以的随即就不可以,刚刚是不可以的随即就可以;有认为这是对的,也有认为这是不对的;有认为这是不对的,也有认为这是对的。所以圣人就不走这条细分是非、彼此的路子,而观照于自然“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庄子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通为一”性,即万物之间没有什么大小、彼此、是非的区别。如:凡人都有偏见,假如两人辩论,甲占了上风,甲就果然对吗?乙占了上风,乙就果然对吗?是否一定有一个人对、一个人错呢?还是两人都对或者两人都错呢?由谁来评判呢?以何为标准呢?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患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爬上高树就会害怕,猿猴也会这样吗?毛嫱和西施是世人认为最美的,但鸟儿见了就吓得飞走。当年庄子梦见自己是一只翩翩而飞的蝴蝶,醒来后弄不清是自己梦见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大家都恋生怕死,可谁知道恋生会不会是迷惑呢?会不会象自幼流落在外而不知返回家乡那样呢?所以,世上万物,“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就是说:从万物相异的一面去看,肝和胆就如同楚国和越国相距那么远;从它们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又都是一样的。若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去关心耳目适宜于何种声色,只求心灵游放于德的和谐境地;从万物相同的一面去看,就感不到有什么丧失,所以看自己断了一只脚就好象失落了一片泥土一般。

总之,“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终则有始。”(《秋水》)不要拘束你的心志,妄言谁短谁长,以至和大道相违背。有了这种思想境界,才能游刃有余地评判“治道”的是非得失。

第三,返朴归真

庄子力主万物保持天性。他认为“道”从无到有,化生了千门百类、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其生、其死、其荣、其衰,都是非常自然的;顺其道则昌,背其道则不祥。他举了伯乐相马的例子: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齿乞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烙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之)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半矣。(《马蹄》)

庄子不但不赞扬伯乐,反而批评他反自然,扭曲了天性。何止是马,山林里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可是它还是不愿意被养在笼里。百年的树木,破开做成牺樽(酒器),用青黄彩色来修饰,其它枝干废料丢弃在泥沟里。牺樽和废木比起来,美丑是有差别的,然而从丧失本性来看,却是一样的。夏桀、盗跖与大讲仁义的曾参、史鱼相比,性行截然不同,但在丧失本性这一点上,也是一样的。庄子认为,自尧、舜、禹三代以后,天下没有不用外物来错乱本性的。小人牺牲自己来求利;士人牺牲自己来求名;大夫牺牲自己来为国家;圣人则牺牲自己来为天下。这几种人事业不同,名号各异,但是伤害本性,牺牲自己却是一样。

庄子说,改变本性去从属仁义,改变本性去精调五味,改变本性去追求五声,改变本性去放情五色,都是谬误。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返朴归真,任率天性。《秋水》篇中庄子形象地定义了“天”、“人”的概念:

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不要)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谨守勿失”、“返其真”,就是要做到“虚静恬淡寂漠无为”: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达到的“天德”;有了“天德”,就能成为“至人”、“圣人”。只有这种“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人,才可以成为最理想的世俗圣主。他将以“无为”、“朴素”而达成天下大治。

但是,庄子的“鲲鹏”之志又殊不在此。他的哲学思想的最后归宿,是“弃世”而非治世;治理天下,勉为其难而已:
夫欲免为形(累)者,莫如弃世。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达生》)
这就是庄子思想的必然结局。庄子本人则坚守自己的信仰,决不入世。楚威王厚币迎他为相,他一笑回绝之。(见《史记.管晏列传》)

二 庄子的治理主张

建立于上述思想基础上的“治理之道”,就是庄子的“无为而治”,甚至是“无为无治”。这一“治道”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治理目标

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子的几乎毫无二致,这就是被他称为“至德之世”的上古先民社会,具体就是他所列举的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的时代: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朐箧》)
在这种社会里,民性朴实,“纯”而又“蠢”,象野鹿一般,率性自在,甘、美、安、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后人眼里,他们的行为无不符合“义”、“仁”、“忠”、“信”的标准,但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尚义、去行仁、去尽忠、去守信、去助人,而是天性使然,甚至它们自己并不知道何为“义”、“仁”、“忠”、“信”。可以想见,在这种社会里,几乎是没有什么治理行为的;不过又不是彻底的安那琪主义,还有“王上”。但他们的功能,只是社会的“标枝”并非有意识的治理,简直说不上什么治理。这就是庄子向往“至德之世”。他把“至德之世”的领袖们称为“明王”,其业绩则是“圣治”: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为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应帝王》)
“圣治”乎?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天地》)

庄子的治世目标,堪称道家的标准模式。

第二,治理举措
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可谓十分彻底,他甚至不承认“治天下”:
闻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在宥》)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听说使天下安然自在,没有听说要管制天下的。强调“在”(自在),是怕外物扰乱了人的本性;强调“宥”(自由宽松),是怕外物改变了人的常德。如能做到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这就是天下大治了。他认为,君子修道,主要目的不在治理,而在于修身;修身之余,才是为国家;最后,“君子不得已而莅临天下”:

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糟粕),以治天下。(《让王》)
所以,庄子的治理思想,简直就是“无为无治”。

但是,我们却不能就认为庄子不要治国平天下;其实,他对乱世是深恶痛绝的。他只是企图通过人人修身返朴,使天下归于原始的秩序状态;反对以外力(暴力的、仁义的)来管制天下。在《天地》一文中,他归纳了如下治理纲领: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本纲领含义有三:一是治道在君;二是君道原于德而成于天;三是无欲无心无为。

因为庄子提倡“无为而治”,提倡“无为无治”,所以他就不可能提出若干具体的治理措施,只是极其原则地讲:“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施政要事事合宜,拔举人才要尽其才能,情况摸透才能有所举措等等。也因为他提倡“治身”,提倡“修心”,所以他的治道就是修身之道。其修身之道的主要内容,就是前面所介绍的“大知逍遥”等三项。至于进一步地了解其治理思想,只好从下面庄子反对各种治理理论和观念的言行中去探寻了。

三 庄子对传统治理观念的批判

在国家治理问题上,庄子坚持己见,力主重建上古时代无为而治、无为无治的原始秩序;对破坏和反对这一秩序的人、物因素,对“三皇五帝”以来的传统治理观念,进行了令*开眼界的批评和批判:

——批圣人
先秦诸子时代,思想解放,学术自由,各家互相争辩攻讦,略无忌讳,但是象庄子那样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圣人先王,甚至三皇五帝,而且出言极其尖锐,实在是很少见的: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坠四时之施......而犹自以为圣人,不亦可耻乎?其无耻也!(《天运》)

庄子在《缮性》篇中分析历代圣人是如何变乱了天下的。他说:上古之人淡漠无为,阴阳和静,万物不伤,与自然一体,过着平安喜乐的日子。及至燧人、伏羲开始治天下,纯一的境地被打破了;到了神农、黄帝的时代,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顺遂民心;到了唐尧、虞舜的时代,离开了醇厚、质朴,舍弃了本性而放任机心,只靠人心互通已经不足以安定天下,必须附加着文饰和各种见识才行。文饰破坏了质朴,见识耽迷了心灵,人心沉沦一发不可收,以至“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墙”,终于乱了天下。庄子慨叹道:“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进而断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举例证明这一点:从前的齐国,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它建立宗庙社稷,推行各种治理措施等,何尝不是效法圣人的呢?但是大夫田成子却杀了齐君而盗取了齐国。田成子虽然有盗贼之名,可他却象尧舜一般安稳。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诛讨他。这不是小偷小盗被杀头,窃国大盗反成诸侯了吗?“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斥仁义

“仁”、“义”二字在华夏大地上风行了几千年,褒者多,贬者少;而且即使是贬,大多也是斥其“假”,反对假仁假义。但是庄子却认为,仁义本身就是多余的,甚至是错误的,是用来扰乱天下的: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墨索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屈折礼乐,吁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有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其殉一也。(《骈拇》)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等待钩绳、规矩来修正的,却是变损了事物的本性;要等待绳索、胶漆来固着的,却是侵害了事物的天德;拐弯抹角地用礼乐、用仁义去抚定人心的,也是违背了事物的天性。小的迷惑导致错乱方向,大的迷惑导致错乱本性。虞舜标榜仁义来搅扰天下,天下人没有不奔命于仁义的,这不是用仁义来错乱人的本性吗?《天运》篇中有一个孔子见老聃的故事,说孔子见了老聃便谈说仁义。老聃说:“米糠眯了眼睛,天地四方便看得颠倒了;蚊虻咬了皮肤,一宵都睡不安稳;而仁义搅乱人心,祸害就更大了。你要真想使天下保持质朴,你就应当追本溯源,让人们返回本来的德性,又何必高张‘仁义’的旗帜,大吹大擂,象找寻丢失了的孩子一样呢?天鹅不用天天洗,照样白;乌鸦不用天天染,照样黑。如此鼓吹‘仁义’,不仅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是南辕北辙了。”

庄子对“仁义”及其鼓吹者的批判可说是亦庄亦谐,如: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天运》)

——绝贤能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讥斥有为,当然不会放过“能人治国”一类的论调,尤其不能容忍恃权虐民的行为。在《应帝王》一文中有一段对话: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弓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如!

意思是:有人说,做国君的有权凭己意发号施令,老百姓谁敢不听?庄子大为不然。他说:“这是没有天理的。这样去治理天下,就如同在大海里凿河、让蚊子担山一样。圣人治国,难道能只做皮面功夫吗?他必须先正己然后再去感化他人,人人尽心而为才是。鸟儿尚且知道高飞以避弓矢,鼠类尚且知道深挖洞以避敌害,老百姓还能不如它们吗?”

庄子认为,即使不是暴君而是贤能之士,即使他敏捷果敢,透彻明达,学道精勤不倦,也不能称为明王。而那些所谓能人,实在是为技能所累,劳苦体魄而纷乱心神。虎豹就是因为皮有花纹才招致捕猎的,猿猴就是因为擅长蹿跳才被拴住作戏的。明王岂能是这样子?他藉老聃之口以宣示“明王之治”: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应帝王》)
就是说,真正的“明王”功盖天下却好象与自己并不相干,惠及万民而人民并不会介介于怀,有功德无名响,令万物自喜自足;而自己却立于不可测识的地位,行若无事一般。

庄子不仅对“能人”、“贤人”、“治绩”、“功德”等持反对态度,他甚至对“三代”以后出现的为求生所发明的一切生产、生活用品等,也一概排斥。他断言:弓箭、鸟网、机关多,天上的鸟就要被搅乱了;钩饵、鱼网、竹篓多,水底的鱼就要被搅乱了;木栅、兽笼、兔网多,山林里的野兽就要被搅乱了;狡辩、曲辞、诡论多,人们便会被迷惑了。所以,天下趋于大乱,罪过便在于喜好智巧。他在《则阳》一篇中大发牢*:

民知(智)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则阳》)
他引了一则故事:子贡南游经过汉阴,见一老人吃力地从井中提水浇地,便向前说:“这里有一种机械,一天能浇一百区田,很省力,先生不愿意试一试吗?”老人答道:“你说的是桔槔吧?我听我老师说,有机械的必定有机事,有机事的必定有机心。机心存在胸中,便不能保全纯洁空明;不能保全纯洁空明,便心神不定,心神不定,便不能载道。”这篇“微言大义”说得子贡羞愧满面。总之,庄子对传统治理观念的批判,虽然难以令人心服口服,但确也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存之永远。

将庄子与的治理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联系起来,可产生这样的印象:老子积极用世,首倡无为而治,但不慎为消极出世思想开了口子;庄子将无为而治思想弘而扬之,刻意追求出世弃世,又为仙道迷信思想开了口子。从这里或能看出:谬误激出真理,真理滑向谬误,诚所谓“反者,道之动也。”(《老子.四十章》)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likuangfu_zzzxsx.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5:33

《庄子•秋水》注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5:33

去看看于丹的《读庄子心得》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山外面包一个病旁是什么字 我的笔记本电脑显示电源的灯一直在绿色和橘红色之间闪烁,这是怎么回事... 笔记本电脑3个灯笔记本电脑这几个指示灯分别是啥意思 ...我的y470.第3个指示灯是橘红色的,开不了机,不知道怎么了?就开不了... QQ空间皮肤的代码是怎么放进去的啊. 为什么我在地址栏中输入皮肤代码按回车键,但一按空间就没有了 请教个问题哈~关于qq空间背景代码的,我在IE栏里输了代码,为啥每次弹出 ... win10删除多余的输入法 win10怎么删除多余的输入法 win10输入法怎么删除 win10输入法删除方法 如何做出爽口不腻、口味纯正的孟和尚粉肠? 苹果手机如何免费下载应用n?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 庄子的核心观点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什么意思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女性生育险可以报多少 职工生育后是否购买保险 公安系统的女性有没有生育险 上海生育保险怎么买呀 女性为什么不生育保险 如何购买女性生育保险 女性健康保险关注度 民生人寿--母婴安康疾病保险 中国人寿母婴健康险 兰州有哪个保险公司提供女性生育保险 昆仑康麟女性孕育健康保险 我用微信给别人的银行卡转账,但是转账给别人以后,他骗我的钱,我还可以找回来吗?已经转账成功了。 微信银行卡转账可以追回来吗 微信转账到银行卡转错人了,还能要回来吗? 微信扫码转账给商家后商家转移到他的银行卡能追回吗? 男子忌内,女子忌外,忌外者坚拒勿出,忌内者谨守勿内 这句话出自"行针避忌歌",请问是什么意思,谢谢! 怎么看iphone内存占比 文言文断句 君不密失其国 臣不密失其身 几事不密则成害 怎么看苹果手机系统占用多少内存 反其真的翻译 切莫恃才傲物,谨守贵而不娇是谁写的? 怎么看苹果手机内存占用情况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什么意思 如何看iphone系统占多少内存?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有什么含义? 足已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二人!怎么理解? 如何看iphone系统占多少内存 能否只遵守法律而不遵守习俗?请说明理由! 能否只遵守法律而不遵守习俗?请说明理由! 苹果ios15.1比15.4系统大了多少内存 君不密,则失臣.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的意思 规则靠什么遵守,而不是被人强迫什么? 规则靠什么遵守,而不是被人强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