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学手段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教学手段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15: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20:29
1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目前,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走进了生物课堂,很多教师几乎无课不用多媒体。新课程教学一定要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吗?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吗?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已失去了作用?为此,笔者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眼与视觉”一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加以研究。
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 调查对象及时间
调查对象是初二年级的6个班级。该6个班级的学生总体水平大致相同,是平行班。时间为2010年10月。
3 调查方法
将6个班级随机分成3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同一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最后进行随堂检测,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授课时间为40 min,测试时间为5 win。教学内容见表1、表2。
4 调查内容
随堂检测:(1)填图:眼球的各个结构;(2)填空:视觉形成的相关知识。
5 调查结果与分析
随堂检测的结果见表3、表4。
5.1 对“眼球的结构”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组教学时,教师使用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具,授课相对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故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随堂检测的正确率偏低。
第二组教学时,教师在运用了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升级版的模型运用,让学生也来拆解、组装眼球模型。这样安排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元素――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对知识的把握也比较透彻,教学质量和效果比较好,正确率最高。
第三组教学时,教师使用了Flash动画、视频等教学手段,学生对此感到新奇,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表现欲强烈,能比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质量和效果较好,随堂检测的正确率居中。
第一组和第二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教具――挂图和模型,但是这两者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区别是最大的,第一组正确率最低,第二组最高。一个升级版的模型运用,让学生来拆解、组装眼球模型,在传统教学中也能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使传统教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的光彩。也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教学质量和效益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点也不逊于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课堂效率。
第一组和第三组作对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能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确能提高学习效率,比单纯运用传统教具的教学质量和效益高出很多。
第二组和第三组作对照,运用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重点突出、鲜明、新颖,强烈刺激学生眼球,印象深刻,便于学生记忆。而在运用传统教具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入学生模型实验的教学方式中,教学重点层层推进,学生一步一步掌握重点知识。两种教学方式各有所长,最终得到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相差不大,仅2.05%。
5.2 从“视觉的形式”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组教学时,教师在利用挂图、模型讲解“眼球的结构”知识时,穿插在内讲解。授课相对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益不佳,正确率偏低。
第二组教学时,教师在学生拆解、组装模型时,创建问题情境。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大脑不断思考,加深印象,理解记忆。故教学质量和效益比较好,正确率最高。
第三组教学时,教师使用了Flash动画、视频等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效益较好,正确率居中。
5.3 综合分析
纵向观察表1和表2的数据,发现都是第一组正确率偏低,第二组正确率最高,第三组正确率居中。这个结果是与教师教学手段的不同有关。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效益也不同,用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效益低;使用升级版(学生也使用模型)的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效益高;使用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现代化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效益居中。
横向观察表1和表2的数据,发现前者的正确率制约着后者,后者的正确率低于前者。究其原因,“视觉的形成”知识是“眼球的结构”知识的一个后续,一个发展,一个延伸。两个知识点不是独立的。学生只有在“眼球的结构”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对知识了解透彻了,例如眼球中哪些结构是透明能折光的,眼球由外至内依次是什么结构等,才可以在“视觉的形成”这一环节中,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即学生要在很好的掌握“眼球的结构”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比较好的理解,接受和掌握“视觉的形成”知识点。所以,学生对“眼球的结构”知识的掌握度会直接影响“视觉的形成”知识的掌握。
同时发现,第二组正确率分别是89.19%、74.60%。第三组正确率分别是87.14%、63.06%。第二、第三组在“眼球的结构”知识测验中正确率相差不大,仅2.05%。但在“视觉的形成”知识测验中两者相差竟达到11.54%。原因在于,学生对Flash动画、视频等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相对的学生在欢笑和兴奋之后则略显得在知识点的把握上深度不够,只浮在表面,是在感官强烈刺激下的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后接受、记忆,于是造成学生在视觉的形成相关知识上不能灵活运用眼球结构的知识,从而导致两者正确率相差很大。
6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通过此调查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并非一定要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体现新课改理念。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同样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样能体现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发展。一个小小的学生实验,对模型的拆解、组装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升级,但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且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有时教师一味地强调视频、动画,反而会忽略这些能力的培养。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不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而是要有效地结合其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达到新课改倡导的目标,发展学生。
笔者认为,这个调查如果再添一组,Flash动画演示眼球的结构知识结合上学生实验(4人一组拆解、组装眼球的模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可能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正确率高),体现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发展。而且发现在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的“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这一环节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视频,学生都只是接受者,没有参与其中,无法加深整个视觉形成过程的印象。它强调的是物像是倒立的,物像落在视网膜,而具体的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哪些结构是这个实验无法得出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学习都无法体现,教师在这个环节上的 教学设计 可以适当的做些调整和变化,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并且是恰当地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视频、Flash动画、挂图、模型、学生实验、野外观察、调查、探究性实验、资料分析、模拟制作等等,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