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1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20:20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对于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中国经济来说,要长久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就必须改弦易辙, 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让民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共同提升,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当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198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十条方针。“九五”(1996—2000)计划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十五”(2001—2005)计划又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规定为五年经济发展的“主线”;“十一五”(2006—2010)规划更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但从转变的效果来看,收效并不明显。原因在于:第一,与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配套的*基础还顽固地在起作用。第二,还没有能够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 无疑,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将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扩大进口贸易,进而对推动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调整、生产格局变化产生积极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还在于,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大幅减少碳排放量,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重要贡献。 今后5-10年,我国将处在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一次转型与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并将对我国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着眼于扭转当前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着力扩大内需;又要结合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要素禀赋变化,及早做出长期安排。 具体到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包括: 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增长方式由*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转型等。 值得欣喜的是,去年以来,中国的决策层在多个重要场合就“转型”所显示的决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比如,国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召开研讨会,预示着《*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即将出台,在经过数易其稿的阵痛之后,三网融合方案终于破冰,同时,收入分配*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进展让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将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逐步实现经济的转型。 当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必须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包括城乡二元*、国有企业、财税*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关键还在于能否真正推进改革。若没有*与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发展方式的转变依然会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