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醒——钗黛合一为哪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08: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8:19
黛玉好还是宝钗好?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这个问题流传了很多年。喜欢林妹妹的人们推崇她的真性情,不喜欢的人们觉得她弱不禁风;喜欢宝钗的人们推崇她的知书达理,不喜欢的人们觉得她左右逢源。可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他亲手塑造的两位才女有什么评价偏好呢?
曹翁笔下的人物往往个性丰满、栩栩如生。金陵十二钗中的女子们都有格外的闪光点,也都有脆弱之处。没有十足的完人,也没有全是缺点的人。光彩照人之处免不了脆弱心酸,默默无闻的人反有朴素的可贵品质;那刚强的偏偏命薄,那守拙的反而有了容身之地……他怀抱悲悯之心刻画每一位人物形象,才能写出这部真实感人的恢弘巨著。上至王孙公子、下至三教九流,众生芸芸,熙熙攘攘,却殊途同归,可悲可叹,都被莫测命运的洪流挟裹着前进。
第五回中,警幻仙子带着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的册子上看到金陵最要紧的十二个女子,其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金陵十二钗冠首。二人的才华、智慧、相貌、气质皆出类拔萃。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并无好坏,也无对错。薄命司的判词册子上唯有钗黛合而为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又见脂砚斋评语中说:
可是这两个经历、性格、命运截然不同的人,如何能够合一,许久以来成为未解的谜题。
曹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笔墨来塑造这二位女子。《红楼梦》里的诸多女子中,只有钗黛二人与宝玉共同参过禅、斗过机锋。参禅须得慧根灵性,钗黛二人的慧根在众姑娘中属于上乘,对宝玉的心灵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黛玉的爱情开启了他的心门,让他深入心地深处、不落尘俗;宝钗则教他从高空落到地面,启发了他为人处事、和光同尘的道理。
且看钗黛如何启发宝玉禅机。第22回宝钗过生日,府里特地举办宴席,宝钗点了一出戏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起初宝玉对这类戏文不屑一顾,宝钗劝说其中有支《寄生草》填的极妙:
宝玉素有出世之心,这词曲正合了宝玉的心意,尤其是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时间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这缘起是因为宝钗的生日,又是因着宝钗点的这首曲子,如果宝钗之举还不足以引发宝玉深思细悟。下面该黛玉登场,看似任性耍脾气的哭闹一番,实则是进一步启发宝玉禅机。
听书的时候凤姐、湘云笑论有个戏子长得像黛玉,宝玉生怕林妹妹多心,和湘云使劲使眼色不要议论此事,为此得罪了湘云,宝玉劝说湘云时又被林妹妹听了去,又得罪了林妹妹,被林妹妹推出门来。两边讨了无趣,宝玉忧心人情世故的复杂,这两个至亲好友尚且应付不过来,将来在鱼龙混杂的官场中求生存,又如何应对各种局面。想来人世真是无趣,宝玉想起前几日读的《南华经》中的词句:
庄子的无为之语越发让他生出离世之感。提笔写了一首偈子,又填一支《寄生草》:
黛玉评说宝玉的偈子尚未尽善,于是加了两句在后面:“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也看到了两人境界不同,对宝玉讲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做的开悟偈,以及上座师兄神秀大师当年所做的未能尽善的偈子。
宝钗以禅宗这个典故做比黛玉和宝玉的境界区别,看来无论参禅还是作诗的才华,黛玉总是要高出宝玉一筹的。虽然宝玉和姐妹们玩笑时常有出家之说,但这是小说中宝玉第一次深感人世浮萍般飘摇,生出深切的出离之感,尝试了悟生命和心灵的本质,做出的偈子虽然尚且幼稚、未能了悟,也为将来看破世事、出家而去埋下了伏笔。
黛玉才华横溢、长于诗作、机灵敏锐、待人真诚、多愁善感、清高任性、对爱情投入生命的全部;宝钗博学多识、淡泊宽厚、懂得进退、擅长人情世故、热衷仕途经济。黛玉和宝钗的性格举止代表了出世和入世,但并非一个出世,一个入世,每个人都是出世精神和入世精神的混合体,只是未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以两个人在性格上都体现出一些缺陷。黛玉在世故人情、功名利禄上面出世,可是在爱情上反有着一种飞蛾扑火般的、极度投入的入世精神。宝钗在感情上淡泊出世,在人情练达、仕途经济上却是入世的。这两人的特质如阴阳图般正好互补。
黛玉虽身在大观园,实际上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尤其是和宝玉相爱后,她便活在和宝玉共同的精神世界里,一个荷花般高洁美丽、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世界。可是傲然独立、不肯流俗的林妹妹却难以在泥沙俱下的贾府里生存。做姑娘时还好,可以不问世事,有朝一日出嫁成为奶奶,肩负一家老小上下的繁杂事务,又如何能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即使林妹妹聪慧灵巧、洞若观火,但若身陷各方势力的拉扯较量中,想来林妹妹会力不从心吧。
而对于宝钗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她通晓世故人情,但并非“心机婊”,既和那些世故圆滑的碌碌之辈不同(诸如府里那些擅长眼色、瞒上欺下的婆子们),亦和那些才能卓著、追求功名利禄的野心家不同(比如杀伐决断、颇有管理才华的凤姐)。人情世故并非她攫取无尽利益的手段,更多的是承担家庭使命、对自我的一种约束和*。宝钗重人情世故,却和其他人皆不相同,因她心怀修身齐家的理想。宝钗是入世的,但在入世的同时保留了一份清醒和淡泊,这要归功于癞头和尚为开的药方——冷香丸。热衷世务大概就是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以冷香丸治疗热毒,意为只有看淡了世事,才能更好地处理世事、融于世事。这份淡泊让宝钗显得缺失了一份人情味和真性情,可是若不如此,哪里可以少有阻碍地入世。若是没有这份淡泊,宝钗只怕要落入凤姐之流,在污浊复杂的尘世被金钱权力*牵引着走,最后反误了卿卿性命。淡泊乃是宝钗入世的护身符。
宝玉在成长过程中和两位姑娘相伴,同两位的亲疏远近也反映了宝玉的心路历程。懵懂的少年时期既爱姐姐,也爱妹妹,所以黛玉伤心的说他:“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可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此时宝玉心里的两种理想并不冲突,可以如林妹妹一般冰清玉洁、傲然独立,也可以如宝姐姐一般知书达理、众人喜爱。
随着年龄渐长,宝玉渐通人事,纷繁世务的污浊、老爷要他求取功名的*迫,见多了的伤怀离散之事,让宝玉渐渐对自己未来将要承担和融入的角色感到失望和悲哀,外面的繁华、体面掩饰不了内里的贪婪、斗争。污浊的现实并不是他想过的生活,可是尚且年幼的宝玉无力反抗。宝玉虽然是众星拱月般的富家公子,内心却深感孤独,他和知己林妹妹精神上产生日益强烈的共鸣,两人感情渐深,爱情由朦胧变得炽热,心心系念、不曾忘怀。以至于一日和妹妹拌嘴后急于表白,被袭人听了去,王夫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只有等待扼杀的命运。王夫人一干人等杀死了宝玉的爱情,娶了宝钗做媳妇,这让宝玉对黛玉的思念更深。
可是试想一下,若是林妹妹最终嫁给了宝玉,真的会幸福么?林妹妹可以冲着宝玉撒娇使性子,可是贾府上下几百号人是不会依的。从性格上黛玉必然要向宝钗靠近,相夫教子、协理家事才能长久下去,不然哪里能够摆的平贾府里面的各色人等、八面来风。若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单纯的黛玉早晚会遭人暗算。或许现实永远比理想要残酷,林妹妹若是真的变成一位长于人情世故、淡泊冷漠的管家奶奶,林妹妹就不再是林妹妹。林妹妹因着殉情而死,在古今观众心目中成为永恒的传奇。而思虑周全、识大体顾大局的宝钗成为继林妹妹之后宝玉的生活伴侣。虽然明知丈夫心里装着林妹妹,宝钗婚后并未像普通女人一样拈酸吃醋,看到丈夫为缅怀林妹妹流泪,她默默地推研笔墨,写下林妹妹生前做的《五美吟》,想来宝钗并未与妹妹为敌,而是爱惜、欣赏她的才华,才能一字不落地将这两首诗默写下来,呈给思念感伤中的丈夫。或许也正是此举,让宝玉放下了被*娶亲的排斥反感,接纳了宝钗作为自己的妻子。
在某种程度上,黛玉是精神理想的化现,宝钗则是生活理想的化现。让放飞在高空、自由翱翔的理想最终能够落在地面,融入生活成为现实,是人们自古以来的期待。可是仅仅靠着一份失去温度的淡泊能否做到,或许在淡泊之外宝钗还需要融入黛玉的至深用心。热烈而淡泊,需要多大的智慧、胸怀、勇气才能做到。
钗黛能否合一?失传的故事结局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厌恶仕途经济的宝玉终究没能实现宝钗的期望,林妹妹成为他心里永不磨灭的精神至爱。熙熙攘攘的世间,人们被命运的车轮追逐着前行,谁都无法逃避现实的泥泞,也很少人有力量从中挣脱。爱情如黑夜中最亮的一颗星辰,在深沉寒凉的夜幕中闪烁,予人安慰、予人希望。可是当爱情走入尘世,从天空坠入凡间,被尘泥裹挟,是否会失去那份仰望天空的光亮?所以爱情如此稀缺和唯美。或许爱人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成全世间世俗的幸福,是为了引领生命,教导我们如何深入心灵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