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13: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26
五花八门的古兵器名
我国古代的兵器是多种多样,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兵器的种类、样式和名称,在制造、应用和记载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很多曲折离奇的变更。
先说*,原本指“标*”,是一种投掷兵器。在铁器时代,*逐渐发展成和矛一样的手持兵器。随着重装甲的出现,破甲兵器槊受到了重视。但*的应用仍然十分广泛,槊无法取代*。于是,槊和*合并了。*杆尾部加装一个“三棱破甲锥”,名“*纂”,实际上就是槊。
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和发展,“突火*”出现了。这是一种形似*棒的火器,就是一根竹管,一端封口装手柄,管内装火药和弹丸,点燃引线后,开口的一端可以喷射火焰和弹丸。“突火*”属于热兵器,和传统兵器的“*”已是形似名同而实异。现代的“*”,除了火*,还有气*、水*和电击*等。
古代对*的命名和分类,也是十分混乱。有些*名,实在是令人费解。名为“单钩*”,实际上有两个倒钩。名为“双钩*”,却布满了倒刺。名为“锥*”,却无锥形。名为“槌*”,实际上是锤,根本就没有*尖。还有这些奇形怪状的造型,到底有何用?
再看刀,也是让人不敢恭维。戟就是戟,偏要画蛇添足称“戟刀”。这里的“掩月刀”、“屈刀”、“笔刀”和“凤嘴刀”大同小异,感觉就是凑数的。前面的“太宁笔*”倒有点像毛笔,而这里的“笔刀”怎么看都不像笔。比较靠谱的,也只有右侧的“手刀”和“眉尖刀”了。
前三种斧,样式都差不多,只是装饰不同。最后一种说是斧,其实更像农民用的锄头。从力学性能来看,锄头似乎更好用些。
作为实战兵器,其线条和比例应该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夸张的线条和比例,既不美观,也不实用。像“凤嘴刀”那样卷起的刀尖,只会增加锻造的难度,而实用意义并不大(刀尖很容易崩断)。花了很多功夫打造出来的兵器,却不实用,其性价比自然是大打折扣。当然,作图之人的画功可能不行,写实不行,写意也没有抓住重点。
不过,随着兵器的种类越来越齐全,名称和应用也逐渐规范和统一。比如“十八般兵器”的列举,可以为典范。我们细数一些具体的兵器名称和样式,就会发现一些规律。
如兵器名前加“大”字的,像“大*”、“大刀”、“大杆子”,都是指长兵器。兵器名里的“蛇”字,是代指*的,如“双头蛇”、“丈八蛇矛”就是指“双头*”和一丈零八寸长的大*。兵器名里的“龙须”代指数字“二”,“虎须”代指“三”,“梅花”代指“五”。
还有,大*长一丈零八寸,花*长七尺,五尺是齐眉棒,四尺是鞭杆,三尺为剑。“分水峨眉刺”中的“分水”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水战兵器。“三股托天叉”中的“托天”二字告诉我们,三股叉的侧锋外弯如双手托天状。“虎头钩”的“虎头”二字,是指钩头圆浑如虎头。
有些兵器名称表现了材质和装饰,并无造型特征。如“蟠龙金*”、“虎头湛金*”、“攒竹*”、“红缨*”、“凤翅鎏金镋”、“金雀开山斧”、“青龙戟”等,很有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