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12: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15
初学艾灸的同学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遇到一个病人,为了找灸点,我把他全身扫描了一遍?!
-有时有灸感的穴位有好几个,到底该灸哪一个呢?
在艾灸治疗中,确定要灸什么穴位确实是重要一环,我们今天就讲讲艾灸当中取穴的那些事。
我们用艾灸,目的大抵有两个:
一是调理身体。身体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经常感觉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处于亚 健康 状态。此时,只要选择感觉舒服的点,艾灸能量进入身体,自然就是给身体充电。
二是治疗疾病。我们要讨论的也正是这种情况。灸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灸感集中于病位,是治疗快速起效的保证。比如治胃痛,就要通过选相应的穴位,让灸感快速到达并且保持在胃。
不管目的是什么,不管吸收点有多少个,艾灸的取穴都宜少而精,一般一至两个足矣(不懂吸收点和灸感的同学请参阅文后阅读链接)。
下面我们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人群,分别给出适合的取穴原则。
患病区域,既是致病因素如风,湿,寒,热,痰, 瘀血 等集中的区域,更是患者的正气奋起抗敌的战场。在患病部位的附近区域取穴施灸,能够快速直达病位,扶助正气,清除垃圾,去病除邪,同时又养正固本。
以下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1.病位附近的任督二脉
躯干是我们体内藏腑之居所,是我们身体最为宝贵的部分。任督二脉分别行于躯干的前后正中,对于相应的 藏腑 功能具有调节管控的作用。又任脉统管所有 阴经 ,为阴脉之海;而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如此有担当的任督二脉,自然是我们取穴的重点。
一般来说,穴位都具有近治的作用。比如头部的穴位都能治头疼头晕等,*和上背部穴位都能治心肺和上肢问题,上腹部和下背部穴位都能治肝胆脾胃,而下腹部和腰骶部则可以治疗肾,生殖泌尿和下肢问题。
当然,每个穴位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下面列出常用穴位的主治(这里的穴位是指穴位周围区域吸收最好的点):
头项部
印堂:前额疼痛,鼻炎等;
百会:巅顶痛,提神醒脑等;
大椎:颈椎,外感,倒时差等。
身体上部
身柱:肺,如咳喘鼻炎等,促进小儿长个;
神道:心神和心胞;
膻中:心肺通治,女性乳腺和月经问题等。
身体中部
至阳:肝胆,如解酒,黄疸等;
脊中:脾胃,如肥胖,疳积,泄泻等;
中脘:肝胆脾胃;
神阙:调神,儿科诸病,小肠大肠的病变等。
身体下部
命门:肾,生殖泌尿等;
腰阳关和八髎区域:腰和下肢,生殖泌尿等;
关元:生殖泌尿,保健 养生 。
遇到病症,在相应区域寻找合适的灸点进行灸治,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疗效。
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要反思是否还有没想到的因素。
比如孩子的病,是否有饮食积滞,脾胃是否受损?那么需要先调脾胃,选择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艾灸。
*的病,除了身体的瘀滞之外,还要考虑元气是不是过耗?心神有没有 收到 伤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推拿疏通,选择能够培补元气,调畅情志的穴位进行艾灸。
2.病位周围区域
当病情性质比较单一而集中,或者位置距离躯干较远时,不妨尝试在病位附近查找吸收点,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次艾灸课上,一位阿姨突发右下腹疼痛,据称以前曾有过急性阑尾炎发作。当即安排实习同学为她施灸,取穴正是麦氏点(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艾条刚一灸上,吸感强烈,阿姨说右下腹麻麻胀胀的,疼痛马上减轻。半小时之后,疼痛彻底消除。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痛风发作时灸痛点;带状疱疹,扭伤拉伤,严重静脉曲张等就近灸治,效果都是出奇的好。
同样是就近取穴,在任督二脉取穴重在调理相应的藏腑功能祛病,在病位区域取穴则重在调节局部环境的气血失和。两种方式在实际艾灸中需灵活掌握。
督脉,包括左右两侧的夹脊穴,以及旁开1.5寸的膀胱经第一侧线,是阳气最为集中的区域.
身体的许多疾病都可以在这一区域出现反应点,即按之有痠、胀、痛等强烈反应的点。在这些点上施灸,能够起到振奋督脉阳气,刺激相应脏腑的作用。
这里要专门提一下阳光普照区,这个区域在背后的身柱-神道-至阳一带,督脉左右旁开三寸,巴掌大小的一片,由周楣声老先生冠名。督脉本是阳脉之海,而这一区域又是阳气至盛之处。因此当急性病发作时,这个部位往往就是正邪交争集中之处,会有明显压痛或刺痛。而当阳气亏虚,患有慢性疾病时,阳光普照区则会出现酸痛或冷痛感。
当然,督脉及其两侧区域都有可能出现压痛点,并不局限在阳光普照区。而且,并非所有疾病都会出现明显的督脉压痛点。如果没有,需要按照其他取穴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身体虚弱正气不足的人,或者身体瘀滞比较严重的人,在躯干上就近取穴,可能会有胸闷心悸等不舒服的感觉,让人难以承受。大火快攻不行,就改小火慢炖。这时就适合于远端取穴,小心培补正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培补正气最好的穴位莫过于足三里,我国自古就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之经,是胃经之合穴和胃的下合穴,是强壮保健之要穴。胃主通降,因此足三里还有降气的作用。
足三里的灸法:在足阳明胃经小腿区域做往返手法,俗称刷足三里。这一刷不要紧,覆盖到另外两个重量级穴位:上巨虚和下巨虚,分别是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通过不断地刷,不断地催动经气传导,肠胃之气振奋起来,能吃,能化,能拉,小宇宙开始运转,身体走上正轨。
最适合刷足三里的人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身体虚弱之人,年迈的老人,以及虚火上浮导致的烦躁失眠等患者。有些患者本无心脏病,但施灸过程中出现胸闷心慌的感觉,也要改为远端取穴,如足三里,涌泉等。
长期卧床的老人,阳气衰退,运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便秘。刷足三里之后,老人往往会排出多日积攒的粪便,从而睡眠饮食渐趋正常。我的记录是连续两天刷十二小时,第三天老*便数次,之前略高的体温降至正常,并且之后都基本保持一到两天大便一次。
一位四十多岁女性,长期失眠,服用安眠药,每晚才能睡着两三小时,白天昏沉。经常口干,咽喉干痒,喝很多水仍不能缓解。开始刷足三里的前半小时,她不停地诉说工作生活中令其焦虑的事情。之后,情绪逐渐平复,不久入睡。艾灸快结束时,她从沉睡中忽然醒来,恍惚间以为是在自己家里睡了一夜。口中满是津液。心情大好。
有时被灸者会感觉到自己的某一部位强烈想被灸,如果遵从其意愿施灸,被灸者会感觉:啊,对了,就是这儿!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他的取穴原则都要让位,因为大人物出现了!
正如动物生病后会寻找合适的药草来吃一样,我们人也有与生俱来的治愈自己的能力,我们称为本神。只不过现代人习惯了“我应该……”,“我必须……”的思维模式,识神-后天意识过于强大,本神的指引一不小心就会被我们忽略。只有对自己的身体有觉知的人才能感受到本神的指引。
有些患者也会告诉你他这里想灸,那里想灸,但是哪个部位都灸不了多大会儿就想换。这是心神不定的表现。也有些患者会告诉你给他灸腿,因为有人说他太瘀堵,灸上面会上火。这是患者的后天意识思考的结果。这些都不是本神的指引。作为医者,要有分辨能力,既不会错失宝贵的线索,又不被病人牵着鼻子走。
小结:
无为灸以灸感为依据,在有良好灸感和气至病所的前提下,取穴方法有四:
第一,就近取穴,最为常用,可取病位附近的任督二脉的穴位,或者病位周围的区域。适合于绝大部分情况。
第二,督脉压痛点。当有急症或慢性损耗性疾病时,可能会在督脉及其两侧出现明显的压痛点,可在压痛点施灸。适合于有压痛点的情况。
第三,远端取穴。当身体虚弱或瘀滞严重时,应远端取穴。常用穴位:足三里。
第四,本神指引。对身体有觉知的人,能够感知到本神的指引,自己确定要灸的部位。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其优先级高于其他取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