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21: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9:4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长7厘米、宽3厘米的正方形。一些彩纸做的手掌印。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长,7厘米、宽3厘米的正方形),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老师拿出两个手掌印(分别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手掌印),同学们,这是老师给大家带的礼物,你来猜一猜,这是几年级小朋友的手掌印? 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出现分歧。教师适当引导,找出恰当的方法,从而引入课题。)
师:老师看见有人张开五指在比划,老师让你比一比,谁还愿意来比划一下?你觉得是几年级的?
生:三年级,跟我们的手差不多大。
师:对,这就是个三年级小朋友的手掌印,今天我们的课就从手掌印开始。
老师带来了好多这样的手掌印,但是有一个不是我们小朋友的,是老师的,谁能看出来?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物体表面的面积
(1)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感受什么是面积。再摸一摸练习本的表面,格尺的表面,课桌的表面。
(2)比一比
观察数学书的面和练习本的面,课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黑板的面和大屏幕的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是怎么比较的,用的什么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3)形成概念
通过刚才的摸和比,我们发现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其实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像我们刚才摸的数学书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不仅有大小之分,他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看一看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它们展示在大屏幕上,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我们也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呢?
师: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3、揭示面积的概念
通过我们的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面积。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三、动手操作,统一面积单位
1.用重叠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现在老师这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我想知道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很快就能得到把两个图形的两条边重叠,再把多余的剪下来重叠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2.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2)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几个几。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同理,用画格子的方法也可以,从而得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展示刚才用正方形拼摆的两个长方形,把其中一个长方形扩大,但格子数不变,“同学们请注意看,还是原来的长方形大吗?”“不是,这边的面积大。”“还是这么多个格子呀?”“但是这边的格子变大了,虽然数量没变,每个格子变大了,这个长方形就变大了。”“噢,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说的可真清楚!那我们在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时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要选择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那就是要选择统一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基础上,教师先安排用重叠法就容易比较出面积大小的两个图形,再有意安排了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出要选择面积单位,给学生提供学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得出用小正方形比较合适,再通过课件展示,深刻的感受到要用统一的单位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才比较合适。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五、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题逐渐深入,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六、课后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果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
【设计意图: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