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10: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0:27
在我们眼里腐朽黑暗的北洋*,竟然在1918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海外护侨,甚至因此被苏联 历史 书称为“干涉*的帝国主义国家”。
要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十月*开始说起。
“十月*”之后,苏俄爆发内战,*远东地区局势陷入一片混乱,处于无*状态。
这时候的沙俄远东地区,红军、白军、外*队,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因为此地原属清朝故地,所以还居住着上百万华人,他们经常被乱军抢劫甚至杀害。
当地的华侨商会,因此发电报到北京,希望祖国能够施以援手,但当时的北洋*却迟迟未作答复。
此时中国也正在忙着打内战。
中国南方孙中山正在发动第一次“*战争”,并且获得了北洋海军总长程璧光的支持,他率领北洋“第一舰队”主力投奔了孙中山阵营。
当时中国海军有“第一”、“第二”、“第三”,一共三支舰队。“第一舰队”负责出海决战;“第二舰队”用来江河巡防;“第三舰队”主抓训练战备。
其中最有战斗力的是“第一舰队”,但被程璧光带走,此时已经不听北洋*指挥。因此北洋*觉得没能力管海外的事儿了。
在*远东地区的华人商会,看到自己的生命财产没人管,非常生气。于是又发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电报,公开指责*,怒斥北洋*争权夺利、目光短浅、草菅人命。
这次终于引起了北洋*的重视。
在经过一番商议,北洋*决定派兵护侨,首先派出巡洋舰“海容”号前往海参崴。
“海容”号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向德国订购的一艘巡洋舰,排水量2950吨,有三门15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虽然性能很一般,但已经是北洋*最拿得出手的军舰了。
1918年4月16日,“海容”号驶入海参崴港口,极大地振奋了当地华人的民心。针对华人的暴行事件大为减少,中国领事馆在与俄方交涉时,腰杆也挺起来了。
经过协商,*人答应,协助中国一起组织海陆两条通道,让滞留在俄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回国。
在海路撤侨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插曲。
当时有华侨要把两口棺材搬运到船上,但俄方边检人员死活不同意,非要打开棺材检查,否则不许登船。
开棺是犯中国*忌讳的事,双方因此僵持不下。
“海容”号舰长林建章听说这件事之后,马上派出40名官兵上岸,站*墙。**见此情形,只好放行。
在派出军舰的同时,北洋陆军也在紧急调动。
1918年初,北洋*成立“督办参战事务处”,由内阁总理段祺瑞任“督办”,负责组织出兵沙俄事宜。
1918年8月22日,北京*发布“出兵海参崴”宣言,随后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中*队包括工兵、辎重兵共4000人,主要来自宋焕章支队,并额外赠配一个团的兵力。
七年(1918)八月拔队出国;步、骑、炮、工、辎、机关*等兵,共约四千。
北洋*出动陆军,首先是参与国际行动,配合英、法、美、日等国,进入*远东地区,主要担任守护任务;其次是因为出兵也符合中国利益,当时远东地区脱离中国仅有几十年,居住着大批中国侨民,在这一地区中国力量的出现,会有效提高国家影响力。
除了海军和陆军,在1919年10月的中俄界河上,还有一支陈世英率领的中国江防舰队,包括炮舰“江亨”“利捷”“利绥”、运输船“靖安”、武装拖船“利川”。
中国这支江防舰队在“庙街”一带驻防,也就是今天*境内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这里除了中*队,还有苏联红军以及1000多名日本海军陆战队。
由于日本在远东地区和沙俄利益冲突最大,所以日本在这里表现很活跃,庙街地区也有日本领事馆和少量侨民。
不久,苏联红军就和日本人在庙街爆发了冲突。
当时红军有4000人,处于绝对优势,很快就打下了日军据守的炮台和无线电所,消灭了100人,剩余日军只能退守领事馆筑垒固守。
红军虽然将领事馆团团围住,但因为缺乏重武器,无法攻坚,所以一时半会拿龟缩在领事馆中的日军没有办法。
这时候红军想到了驻防在江面上的中国舰队。
很快,红军将领就登船拜会陈世英,表示想借几门炮。陈世英和其他舰长商量后,认为借炮不能算参战,于是痛快地将船侧的大炮借给了苏联红军。
红军一拿到炮,当即发起猛攻。
很快日本领事馆就被攻破,日军被俘100多人,红军大胜,这就是“庙街事件”。
不过,事件过后,日军又卷土重来。他们发现,苏联红军遗弃的炮弹壳属于中*队,于是借此向陈世英的江防舰队发难,派兵包围了舰队。
没想到陈世英一点不示弱,马上进入战备,全体将士严阵以待,准备在庙街与日军决一死战。
中日军事对峙后,因为两国同属“协约国”阵营,因此协约国各国出面进行了调停,日军遂解除包围。但要求中国将陈世英革职,永不叙用。
陈世英后来改名陈季良,依旧在海军服役,后来官至海军部政务次长。抗日战争的时候,他还亲自指挥了江阴海空保卫战。(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