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1:33
节约网 http://jieyue.net/index.asp 新京报:节食,节约型社会的基础 一个理性进食的人,要比一个鲸吞豪饮的人,更可能理性地面对其他消费。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学习理性饮食开始。 ——郑也夫 写了《“宁左勿右”与“宁冷勿热”》(9月9日《新京报》)一文后,心中积蓄已久的感受一下子开启,此为“之二”,未完后续。 和亲属朋友一同吃饭,常有剩下少许食物的时候,多半就会有人发出议论:多吃一口,别浪费了。这时我总要唱反调:不必了,多吃是更大的浪费。为什么?一方面,吃多了消化不良,还会生病和服药,那将消耗更多的物质。另一方面,消化倒是挺好,但吸收了过多的营养,日后还要忙着减肥,也是更大的浪费。 这道理不深,为什么大家不谙?是思维上懒惰,遵从了习惯。过去以多吃一口来避免浪费是合理的。其一,过去社会中食品短缺。但光靠这一条大道理是说不通的,还要看微观的小道理。因为社会上长期的食品短缺,一个人偶尔吃撑了,既不会消化不良,更不会肥胖,不过当下略感胀肚罢了。 过去的习惯为什么不能沿用了?因为情况变了:食物供应充分,肚里不乏油水,不能过于依赖肚子的伸缩了。 但是事实上人们在饭食上仍然经常多做、多叫、多吃,于是并存着两种浪费。一种是“简单型浪费”,一目了然,就是扔掉了剩下的食物。一种是“复杂型浪费”,过多的食物进入肠胃,为其后更大的浪费打下伏笔。 人为什么会多吃?贪食好吃,这是本能,与生俱来,天性使然。进化论认为,人的感观特征和生理倾向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如果它们不利于生存,早就被淘汰了。换言之,未遭淘汰,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是利于生存的工具。在此前的人类历史,乃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动物的全部历史,人类和动物都处在半饥半饱中。胃口好、能多吃些,有助于它多储存些食物,应付明日的饥饿。进化是缓慢的,我们的身体、肠胃和感官与祖先一样;而技术的进展太快,我们一下子就解决了食物的生产问题,迈过了一个跨时代的门槛。 感觉是帮助我们生存的工具,是久经考验的东西。跟着感觉走,曾经是不错的。但是今天不行了,因为环境大变,我们被丰盈的美食包围,伸手可及。 多吃不仅是浪费物质――浪费食品本身,耗费减肥药、运动器材,等等,还是浪费生命。这怎么讲?生物学家的大量实验证明,节食的老鼠寿命长,饱食的老鼠寿命短。微观上的解释过于专业。宏观上的解释要更通俗一些。祖先与动物都是在半饥半饱中走过来的,它们的身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食物相对匮乏的环境相适应。过多的食物反倒令它们不能适应,导致肥胖、疾病,乃至折寿。 民以食为天,生以食为本。吃是个体生活,乃至社会交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吃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其他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一个理性进食的人,要比一个鲸吞豪饮的人,更可能理性地面对其他消费。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学习理性饮食开始。这还要学?当然。祖先那样的世界已经消失了,我们处在全新的环境中,必须学会抵御美食的气味和商人的叫卖声。外在之物愈加丰美哉,祖宗却只给了我们一个胃。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桑榆选自 人民网-新京报 2006-9-23 节水农业 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常委 潘贵玉 ——在全国政协推进西部大开发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 目前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水效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灌区采取轮流配水制度,供水时间与作物需水规律常常不能匹配;传统农业采用的灌溉方式,都是“浇地”不“浇作物”。 农业节水是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工程技术,建议由农业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修改并完善全国节水农业发展规划、逐年实施农田节水工程改造,进一步研究农田灌溉定额和水价形成的激励机制。在新上的节水灌溉改造工程项目上采用管道输水和滴、喷灌技术,一次到位,以免工程刚刚完成,又要进行二次投入造成严重浪费。*财政增加投入,首先从井灌区开始启动,逐步向河灌区推进,通过补贴方式引导企业和村组进行农田管道输水和膜下滴灌技术改造。国家的银行对农民建设日光温室应给以贷款支持,财政给以贴息帮助。对西部旱作非灌溉农业区启动实施地膜补贴,推动地膜覆盖技术普及,提高水利用率,研究制定促进地膜回收利用的*,促进地膜回收利用,防止农田白色污染。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1:33
节约网 http://jieyue.net/index.asp 新京报:节食,节约型社会的基础 一个理性进食的人,要比一个鲸吞豪饮的人,更可能理性地面对其他消费。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学习理性饮食开始。 ——郑也夫 写了《“宁左勿右”与“宁冷勿热”》(9月9日《新京报》)一文后,心中积蓄已久的感受一下子开启,此为“之二”,未完后续。 和亲属朋友一同吃饭,常有剩下少许食物的时候,多半就会有人发出议论:多吃一口,别浪费了。这时我总要唱反调:不必了,多吃是更大的浪费。为什么?一方面,吃多了消化不良,还会生病和服药,那将消耗更多的物质。另一方面,消化倒是挺好,但吸收了过多的营养,日后还要忙着减肥,也是更大的浪费。 这道理不深,为什么大家不谙?是思维上懒惰,遵从了习惯。过去以多吃一口来避免浪费是合理的。其一,过去社会中食品短缺。但光靠这一条大道理是说不通的,还要看微观的小道理。因为社会上长期的食品短缺,一个人偶尔吃撑了,既不会消化不良,更不会肥胖,不过当下略感胀肚罢了。 过去的习惯为什么不能沿用了?因为情况变了:食物供应充分,肚里不乏油水,不能过于依赖肚子的伸缩了。 但是事实上人们在饭食上仍然经常多做、多叫、多吃,于是并存着两种浪费。一种是“简单型浪费”,一目了然,就是扔掉了剩下的食物。一种是“复杂型浪费”,过多的食物进入肠胃,为其后更大的浪费打下伏笔。 人为什么会多吃?贪食好吃,这是本能,与生俱来,天性使然。进化论认为,人的感观特征和生理倾向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如果它们不利于生存,早就被淘汰了。换言之,未遭淘汰,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是利于生存的工具。在此前的人类历史,乃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动物的全部历史,人类和动物都处在半饥半饱中。胃口好、能多吃些,有助于它多储存些食物,应付明日的饥饿。进化是缓慢的,我们的身体、肠胃和感官与祖先一样;而技术的进展太快,我们一下子就解决了食物的生产问题,迈过了一个跨时代的门槛。 感觉是帮助我们生存的工具,是久经考验的东西。跟着感觉走,曾经是不错的。但是今天不行了,因为环境大变,我们被丰盈的美食包围,伸手可及。 多吃不仅是浪费物质――浪费食品本身,耗费减肥药、运动器材,等等,还是浪费生命。这怎么讲?生物学家的大量实验证明,节食的老鼠寿命长,饱食的老鼠寿命短。微观上的解释过于专业。宏观上的解释要更通俗一些。祖先与动物都是在半饥半饱中走过来的,它们的身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食物相对匮乏的环境相适应。过多的食物反倒令它们不能适应,导致肥胖、疾病,乃至折寿。 民以食为天,生以食为本。吃是个体生活,乃至社会交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吃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其他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一个理性进食的人,要比一个鲸吞豪饮的人,更可能理性地面对其他消费。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学习理性饮食开始。这还要学?当然。祖先那样的世界已经消失了,我们处在全新的环境中,必须学会抵御美食的气味和商人的叫卖声。外在之物愈加丰美哉,祖宗却只给了我们一个胃。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桑榆选自 人民网-新京报 2006-9-23 节水农业 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常委 潘贵玉 ——在全国政协推进西部大开发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 目前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水效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灌区采取轮流配水制度,供水时间与作物需水规律常常不能匹配;传统农业采用的灌溉方式,都是“浇地”不“浇作物”。 农业节水是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工程技术,建议由农业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修改并完善全国节水农业发展规划、逐年实施农田节水工程改造,进一步研究农田灌溉定额和水价形成的激励机制。在新上的节水灌溉改造工程项目上采用管道输水和滴、喷灌技术,一次到位,以免工程刚刚完成,又要进行二次投入造成严重浪费。*财政增加投入,首先从井灌区开始启动,逐步向河灌区推进,通过补贴方式引导企业和村组进行农田管道输水和膜下滴灌技术改造。国家的银行对农民建设日光温室应给以贷款支持,财政给以贴息帮助。对西部旱作非灌溉农业区启动实施地膜补贴,推动地膜覆盖技术普及,提高水利用率,研究制定促进地膜回收利用的*,促进地膜回收利用,防止农田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