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0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5:29
夺淮入海指的是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
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要原因:
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
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代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
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黄河尽归东流入海,这是人为干预而堵塞北流的结果。此后,黄河在决口北流和强制东流间漂泊不定。
1)1081年在澶州小吴埽决口北流,仍由天津处入海;
2)哲宗时回河东流工程陆续兴修,至1092年已大部东流;
3)然仅仅数载,1099年黄河又在内黄决口,奔腾北流间东流尽绝。至此北宋劳民伤财、苦心经营的回河东流工程彻底以失败告终。正如《宋史》中所载:“屡塞屡决,至南渡而后,贻其祸于金源氏(即统治黄河中下游的金朝)”。
扩展资料:
封建统治阶级的**,是导致黄河不治的根源。家天下、官本位思想、陈腐的封建礼教充斥于皇室和朝野,不懂可持续性发展,在黄河中上游滥砍滥伐,使得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高。
到了金章宗时期,他的老师女真亲贵平章政事完颜匡和陪读经童参知政事胥持国把持朝政、收受贿赂任命下级地方*,终于酿成了黄河夺淮的大灾害。而这两位不作为的大臣竟然不降反升,治河款项往往不翼而飞。
社会经济的衰落导致金朝国力骤然下降,金章宗死后蒙古汗国不断南侵,人民起义络绎不绝,中原地区从1214年战到1234年金亡,治河遥遥无期、终于使得黄河河道的南移成为定局。
金亡以后,元代、明代、清代的统治者面对淮河河道无法容纳黄河径流、泥沙不断淤高的情况,仍然凭着落后的封建帝王思想,把“保运河”放在第一位,似乎运河畅通、万事大吉。
却不想黄淮流域(这期间黄河和淮河是一个流域)的百姓饱受水灾之苦,生产能力与日俱减、到最后又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且尽管下了种种功夫、牺牲了无数人民的利益,运河也在清代趋向淤塞,难以通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夺淮入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5:29
夺淮入海指的是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
主要原因:淮河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
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泥沙侵占和淤塞了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这使得排水不畅的淮河在盱眙以北和淮安以东地区积聚而逐渐形成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泊洪泽湖。而失去原有入海通道后,淮河*从盱眙以东的三河,经高邮、扬州进入长江。
然而这条新的入海通道无法承载淮河充沛的水量,所以在该条线路的浅洼地带逐渐汇聚出了高邮湖和邵伯湖等大型湖泊。
黄河夺淮入海对江淮地区自然地理的影响还体现在苏北苏中海岸线的变迁。北宋时的苏北苏中海岸线以范公堤为准。范公堤为捍海堤坝,因纪念首倡者和实际推动者范仲淹而得名,自盐城阜宁县至启东吕四港镇,长度将近三百公里。
范公堤的主要功用是“束内水,隔外潮”,也就是使内陆河水不伤害盐业,使海洋潮水不伤害庄稼。但随着黄河夺淮入海,范公堤以东因泥沙淤积而形成陆地,苏北苏中海岸线亦开启向外延伸步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夺淮入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5:30
夺淮入海指的是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
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要原因: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
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激烈的河道。
影响:
首先是洪泽湖和高邮湖的形成。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泥沙侵占和淤塞了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这使得排水不畅的淮河在盱眙以北和淮安以东地区积聚而逐渐形成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泊洪泽湖。
而失去原有入海通道后,淮河*从盱眙以东的三河,经高邮、扬州进入长江。然而这条新的入海通道无法承载淮河充沛的水量,所以在该条线路的浅洼地带逐渐汇聚出了高邮湖和邵伯湖等大型湖泊。
黄河夺淮入海对江淮地区自然地理的影响还体现在苏北苏中海岸线的变迁。北宋时的苏北苏中海岸线以范公堤为准。范公堤为捍海堤坝,因纪念首倡者和实际推动者范仲淹而得名,自盐城阜宁县至启东吕四港镇,长度将近三百公里。
范公堤的主要功用是“束内水,隔外潮”,也就是使内陆河水不伤害盐业,使海洋潮水不伤害庄稼。但随着黄河夺淮入海,范公堤以东因泥沙淤积而形成陆地,苏北苏中海岸线亦开启向外延伸步伐。下面讲解几个代表性的示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夺淮入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5:30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 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黄河夺淮入海是指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侵入淮河。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占据那里的金统治者,希望以水代兵, 借黄河的洪水侵扰南宋,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夺淮历史。 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黄河夺淮使淮河流域产生重大变化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 3、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 4、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 5、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 6、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 8、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湖泊。 蓄滞洪区主要是指河堤外洪水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其中多数历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没和蓄洪的场所。 蓄滞洪区包括行洪区、分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 行洪区:是指天然河道及其两侧或河岸大堤之间,在大洪水时用以渲泄洪水的区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时用于扩大淮河的泄洪断面,增加泄洪能力。 分洪区:是利用平原区湖泊、洼地、淀泊修筑围堤,或利用原有低洼圩垸分泄河段超额洪水的区域。 蓄洪区:是分洪区发挥调洪性能的一种,它是指用于暂时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额洪水,待防洪情况许可时,再向区外排泄的区域。主要起存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以减低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 滞洪区:也是分洪区起调洪性能的一种,这种区域具有“上吞下吐”的能力,其容量只能对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到削减洪峰,或短期阻滞洪水作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5:31
夺淮入海指的是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