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2 1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2:06
由于《神农本草经集注》的作者陶弘景生活在南北对峙的时代,虽然尽了个人最大的努力,难免存在着片面性和错误。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敬提议修订新本草,唐政权组织了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孔志约等22人与苏敬一起集体编修新本草。同时,唐*“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征集全中国各地所产的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以供编书之用。修订时,他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为过去的医药经典所局限,于公元659年撰成《新修本草》颁行。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由国家颁行的最早的一部药典。
唐显庆三年(公元657年),在右监门府任长史的苏敬向高宗李汾进表请求重新修订本草,以修改晋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的一些缪误并增加新的内容。《本草经集注》经历了100多年,有一些新的论述需要更改和修订。同时,随着医生临证经验的不断增加和中外医药交流的进展,在中药谱上,又增加了许多新药和外来药,需要对于药物学的书籍进行一定的补充。另外,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对峙的南方,对北方的药物无法全面的了解,难免会有遗漏。因此,重新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必要的。于是,苏敬的这个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
参加编书的有掌管文史书籍的人员,也有管理药物的*,还有太医令等,共20余人,都是很有权威的人。编写时,也几乎动员了全中国的力量,朝廷下令,征集全中国各地所产药材的标本,并按标本绘制药图,编写图经。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图经”的方式撰写本草书。因此,正如序言所讲的“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稽之必正。”也就是说,以前在《本经》中未记载的药物,只要有肯定的效果,就一定要记录。《名医别录》中有记载的那些药物中若没有实际效果,也必予改正。这表明了编撰者实事求是,不泥古,不附应的敬业精神。
《新修本草》作为国家颁布的“药典“,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也成了医家必读的药物学版本。它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54卷。本草部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根据药物的实际形态描绘出图样,药解是对药物的文字说明。书*收载了844种药物,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这部书到了宋代就佚失了药解和图经两个部分,本草部分也只留下了一些抄本,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手抄本的《唐本草》,也在帝国主义侵略时被抢走了。2008年仅存一两个片断存放在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2008年的《新修本草》是依据流传到日本的抄本影印发表的,亦非全本。